第479章 大封开运宫

    第479章 大封开运宫 (第3/3页)

张纸条封还。皇帝无奈,这道圣旨就会胎死腹中。在唐代,要求没这么严格。

    其三是中书令审签。中书舍人或者知制诰草拟好了,交中书令或者中书侍郎审阅,这两位都是宰相。人家一看,这道圣旨不行,拒绝签字。这道圣旨就又报废了。

    其四是皇帝修改。中书令或者中书侍郎签过字,这才交给皇帝,皇帝后悔了,或者感觉那些词句不妥当,再次修改,然后传递到门下省。

    其五是侍中审签。门下省侍中或者门下侍郎也是宰相,人家审阅是否合法合规合乎惯例,如果以为不行,拒绝签字,还给皇帝。很多时候还也不还,这道圣旨直接报废。

    其六是尚书令或者枢密使执行。门下侍中或者侍郎签了字,交还皇帝,圣旨生效。

    属于朝廷人事的,内侍将圣旨交给尚书省,尚书令或者尚书左右仆射也都是宰相,他们一看这道圣旨该谁分管执行,签字分派。最后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及其他部门。

    属于军事方面的,内侍交给枢密院,宋朝的枢密使也是宰相,枢密副使往往任命为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他们看具体内容,也派到下属相关衙门。

    唐代称呼官署为官牙,到了宋代,历经五代的说法变化,才有了今天看到的“衙门”称呼,官衙一词才正式出现。

    最后才是传旨下达。六部尚书或者侍郎看到圣旨,类似册封三品以上高官或者公侯显爵,侍郎亲自传旨。比如这次,就是沈伦亲自传旨。中唐之际,韩愈宣慰成德军,也是去对节度使王术正下圣旨的。

    对六品以下官员的敕授,一般都是六部派小属员下去,交给当地刺史、县令传旨。如果是一般事务处置,则是邮差传递下去,地方官接旨执行。

    至于说太监内侍传旨,那只不过是小说电视乱编的。当然也有太监传旨的时候,那就是六部尚书、侍郎死绝了,或者这道圣旨涉及的人和事,属于内侍省或者入内内侍省管理。

    从圣旨流转的程序来看,中书省相当于立法机构和最高权力部门。尚书省相当于执政首脑。枢密院相当于军事首脑部门。门下省相当于国事最高裁决机构。

    在宋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实际上不设立,都是授予顶级功臣的荣誉头衔。

    那么,宋代的宰相就是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仆射、枢密使,共计五位正职宰相。枢密副使往往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

    径久道长接旨之后,更是将这一处贩门道观做得风生水起,南国富商小贩前来开运宫烧香许愿的络绎不绝。甚至于大理国、大越国、蒲甘、掸部、女王国、吴哥、占城、骠人、勃固等南方诸国的富商都来朝拜。

    仰笑白、凤子楚和凤元莽将这趟差事办完,跟随沈伦回汴京。

    沿途经过礼山关正商宫,元犀还回到师父厉岌道长身边。仰笑白、沈伦等与厉岌道长相谈甚欢,逗留三四天,才恋恋不舍离去。

    各位朝中来人问及呈遣道长的去向,厉岌道长念了四句话,说是师父远游之前留下的。诸位一时难以解开,搞得人云里雾里。

    时间就到了三月半。这一趟差事办的很漂亮,天下富商纷纷上书,对于天子的举措无不颂扬。

    太宗对于他们的辛劳大加褒奖,仰笑白等三人获得了什么封赏呢?礼山关元信宫的呈遣道长留下了四句什么话,朝廷还找不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