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科举之路

    第3章 科举之路 (第3/3页)

难移,但他还是做了很大地努力。

    只是,如写诗、书法、八股文,要有所起色,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尽管,袁世凯咬紧牙关下了一番苦功,收获不能说没有,但终究成效不大。

    有时候,他有些懊悔自己蹉跎了那么多可贵时光。

    一八七四年的十一月,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病故。按当地的规矩,袁世凯应当守孝三年。因为他已经过继出去,袁世凯得以从北京回乡参加一八七六年的乡试。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以名落孙山而收官。从北京那么远专程赶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他还是怀抱希望的。这一次的落第,对他的打击不小的。曾经有一度,他灰心丧气、意志颓废。

    这一年的十月,十七岁的袁世凯在家乡结婚成家,娶了第一房妻子于氏。

    此时,对袁世凯特别关心的堂叔袁保恒。已经高升为刑部左侍郎,成了京官。

    得知袁世凯落第的消息后,怕袁世凯经受不住这个打击而一蹶不振,就写信鼓励他。

    和他说一次不中是很正常的,没有几个人能够一次就考中的。不能一次不中就自暴自弃。要想做人上之人,要想有不平凡的人生,没有功名这块敲门砖是不行的,人要想成功,只能是坚持到底,只能是百折不挠。

    怕袁世凯荒废了学业,第二年的二月,袁保恒又把袁世凯叫到北京。放到自己身边,要亲自监督他读书。

    为了开阔他的视野,熟悉官场礼仪和接人待物,也为积累人脉。袁保恒常带着袁世凯参加一些人际活动,拜访和接待客人,参与官员之间的往来。

    官员们在相互介绍时,总是把这个人取得的功名排在首位。

    某某人是哪一年的举人,某某人是哪一年的进士,有时候还能遇到哪一年的天子门生,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

    袁世凯注意到了,每介绍到谁的功名时,哪个人嘴里虽然挂着谦虚之词,但手抚长须,那种自得对袁世凯刺激特别大。

    袁世凯也终于知道了,这功名对官场之人有多重要,这也使得他有很大转变。羞耻意识渐长,知道了如果没有功名,不但进不了官场,甚至无面目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