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廷推与改组内阁

    第三十七章 廷推与改组内阁 (第1/3页)

    翌日,皇极殿,朱由检高居御座之上。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督察院、大理寺、国子监等部门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六科给事中全部到齐,再加上四位内阁大臣,总计三十二人。

    众人皆知今日乃廷推之日,全都不苟言笑,肃穆而立。

    廷推,乃明朝首创的一种政治形式,也是一种初级的民主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定:‘凡朝廷遇重大政事,或遇文武大臣出缺,必诏令六部九卿三品以上官员及给事中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朕取旨定夺。’

    而其中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

    而其中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朱元璋定制以后,历代内阁诸臣皆按此例出,甚至仁宗宣宗宪宗三朝,大臣势力强大之时,三品以上官员皆有廷推而出。

    但万历后期以及天启年间,由于万历的懒政和魏忠贤的跋扈,二十余年来,廷推便流于形式。

    时至今日,大臣们才终于有了一次像样的廷推,因此参与此次廷推的大臣都非常重视,也非常激动。

    “开始吧。”

    朱由检冲王承恩点了点头。

    王承恩跪拜之后,便起身揭开了大殿中央蒙着的一张纸。

    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名字。

    韩爌、孙承宗、薛凤翔。

    众人见了,或点头、或抚须,并无异样。

    虽然祖制规定,对于参与被廷推的官员,在廷推前不予公开,目的自然是防备官员私下勾连、贿选拉票,以维持廷推的公平性。

    但大明二百余年来,真正遵从祖制的少之又少,盖被廷推之候选官员,皆是由皇帝与内阁大臣商议而来,因此事前做到不被人知,实属不易。

    太祖之初,还为廷推泄密之事斩杀过大臣,但后来之君王皆无太祖之威,便皆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这也就为以后的党争留下了隐患。

    公布了廷推名单后,便见工部尚书薛凤翔接着就站了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