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廷推与改组内阁

    第三十七章 廷推与改组内阁 (第2/3页)

    “陛下,臣请告退。”

    “准。”

    薛凤翔跪拜之后,便退出了殿外。

    此次廷推内阁大学士,是三人中选两人,由于前期内阁已经通过气了,薛凤翔知道自己是来陪跑的,所以心中并没起什么波澜。

    随后王承恩便指挥几个太监将筹子发了下去。

    参与廷推的大臣每人两根筹子,然后投到大殿中央的印有三人名字的三个箱子里。

    最后数筹子,以筹子多者排序,呈与皇帝择选。

    按理,皇帝应该取得票多者入阁,但明朝历代帝王,也有直接简拔排序靠后官员入阁的。

    不过对于直接简拔的官员,士大夫们从心里是鄙夷的,因为这坏了规矩。

    明朝士大夫向来以廷推作为对抗皇权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某人不经廷推直接由皇帝简拔入阁,那今后官员的任免,皇帝便可一言决之,这对于整个文官集团无疑是不利的。

    所以对于中旨简拔入阁的官员,整个文官集团从整体利益出发,自然是极力反对的。

    而被简拔的官员,为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也多是坚辞不受,鲜有遵中旨入阁者。

    久而久之,廷推入阁便成了选拔高级官员的唯一渠道。

    不过此次廷推,朱由检稍微做了一点改动。

    分完筹子后,王承恩便将大臣们领到了偏殿,然后再依次进大殿投筹。

    如此,大臣之间究竟投了谁,互相也就无法考证了。

    此举,既可真实的反应投票人的意愿,避免被道德绑架,又可为官员结党增加信任成本。

    将公开投票,改成无记名投票,虽然只是朱由检做的一点小改动,但却为以后改变朝堂政治规则,埋下了伏笔。

    一炷香的时间,众官员投完筹子,又返回了大殿。

    众目睽睽之下,王承恩打开三个木箱,然后开始公开唱票。

    最后,孙承宗得筹二十七支,韩爌得筹二十三支,薛凤翔得筹十二支。

    孙承宗和韩爌得筹,均超过了半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