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策源

    第一百八十章 策源 (第1/3页)

    崇祯元年,跟大明北方一样,辽东又是大旱,在从朝鲜抢来的那点粮食吃完了以后,自崇祯元年深冬开始,金国便又陷入了饥荒。

    但这次皇太极却不敢将辽东汉民百姓逼迫过甚,经过老奴酋的历次杀戮和逃亡,辽东能种地的汉民已经不多了。

    皇太极也不想把这些汉民全杀光,没了农耕的百姓,那大金就彻底沦落到之前的渔猎社会了。

    对大明中央集权式体制的向往,让皇太极更加重视能耕作的汉民,当然为了加强个人权威,皇太极也越来越倚重汉人知识分子。

    范文程、宁完我等一大批汉人知识分子越来越受到皇太极的重用,在金国的朝堂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论朱由检是否愿意,金国在皇太极的带领下,还是按照历史惯性,慢慢的进行着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

    靠着一点存粮,度过了崇祯二年那个有些凛冽的春日,金国关于要去南边打草谷的想法越来越甚嚣尘上。

    “八弟,看样子今年这雨水又有些少啊。”

    开春之后,莽古尔泰跟着皇太极去盛京外面的庄子里查看春小麦和豆子的出芽情况,巡视一圈,连寻常从不关心农事的莽古尔泰都看出了情况不佳来了。

    因为春雨稀少,田里的豆苗和麦苗都有些稀疏。

    如果莽古尔泰识字的话,肯定会想起南朝诗人的一句诗:晨兴理荒秽,草盛豆苗稀。

    而在一旁熟悉汉文化的皇太极,还真想起了这句诗,可却没有陶渊明的心境。

    辽东苦寒,又是小冰河期,田里只能一年一熟,春季播种,秋季收获,要是这一季收成不行,全年都完了。

    看到这草也不盛豆苗也不盛的田地,皇太极越发的向往明国南方那种一年至少两熟的水田了。

    从田里将目光拾起,皇太极放眼眺望,广袤无垠的辽河平原上,遍布着豆腐块般的田地,几个老农正从不远处的河中担水,来灌溉并不属于他们的田地。

    尽管这地都不属于他们,但没人敢懈怠,昨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