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其实已得人心

    第804章 其实已得人心 (第2/3页)

,亲眼目睹龚大丞相亲笔所拟的旨令被盖上玺印,哪怕天子至始至终未提起“兴国公”三字,但后头颇为伤神的叹息,足够让祁诚联想到天子是如何痛下决心“壮士断腕”,且真要从情理的层面说——兴国公身为国舅竟干出了里通外敌谋刺太后的恶逆大罪,是他先不顾血缘亲情,更违背了君臣之义,也全然够得上“当诛”的罪罚!

    圣旨被捧回了勤政殿。

    朝会终于宣告结束。

    徐太傅和覃太师两个老臣当出丽正门,心照不宣的上了同一辆马车。

    “真没想到,官家竟然能够据法公判此案。”徐太傅心底的疑惑俨然并没有彻底打消,因为他着实不信任当今天子能以国法为重,更别说晏迟今日还坦诚了他对东平公一案的抱怨,将这起只有口供完全没有证凿的案件指认为冤谤,东平公的耿耿忠心大白于朝堂,那么无论是先帝抑或是今上都当承担过错,不曾翻案却胜于翻案,因为经此朝会之后,大卫的国史上不能避免添新一笔——

    “东平公虽对谋逆之罪供认不讳,然君上经湘王辩释后悔悟,以为东平公获罪乃源于先君之猜忌,东平公虽蒙冤,但一心为固社稷之稳,国祚之安,为免先君遭受臣民质疑,而使敌国趁虚而攻,慷慨赴死,君上既悔,方疑司马权、沈炯明等谤害东平公者,乃叵测之徒,故察实其通敌叛国大罪。”

    这一件曾经震惊朝野的大案,判罪时为一个君王的令旨,翻案时同样没有证凿,可谓大卫建国以来的第一疑案,就连史笔都无法清晰注明,只能引用“辩称”“以为”等模糊的疑笔。

    滑稽否?荒唐否?

    徐太傅深深认为当今天子不像一个甘愿领受诽责的人。

    “湘王的手段,太傅公难道还看不清?”覃太师露出了老狐狸的笑容,摸着他的一把美须:“罪证确凿,固然能把司马权等置之死地,但官家可不是审理的人,官家只看结果判罪,这过程嘛,就全看湘王如何操作了,横竖湘王今日,又未用谤害赵公之名将一应罪徒判处,不过是承认了他绝对不信东平公谋逆而已,至于他曾经向官家坦诚过他的心声,这一听就不确实。”

    但这不重要。

    “太师公以为,官家已经放弃了制衡湘王之势?”

    “司马权获罪,但司马一门不是还有个子弟置身事外么?”

    徐太傅恍然大悟:“司马修!”

    “司马修早便不知去向,他当然不可能参与这一件罪案,且官家从来对司马修的器重就远远重于司马权、司马仪等,这个时候,湘王无论于朝堂,抑或是军中,威望已经奠定,且又察实了司马权的罪行,官家若再枉法包庇,试问何以让文武百官信服?是以在这样的情势下,为了保住君主的贤德之名,不再受到更多的诽议,官家只好铁面无私,待得日后,调养好龙体,顺理成章再掌朝政,只需要召回未被此案诛连的司马修予以重用,兼之镇江侯以及梁国公的力佐,又何愁不能重新制衡呢?”

    徐太傅眼看着覃太师云淡风清的神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