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阁部

    第一百二十二章 阁部 (第2/3页)

时候,南京已经相当炎热,就算是在这高大轩敞的公厅之中,人们也是闷的满头是汗,特别是在心情焦虑之时,人们头上的汗水都是不停的流淌而下,有些官员由于过于紧张,衣袍胸襟都明显被汗水濡湿了。

    “又有几个南逃而至的官员。”一个蓝袍官员俯身答道:“众口一词,闯逆已破京城,我皇上在景山殉国,太子和诸王俱下落不明。也有人说,太子和诸王都被闯逆所擒,消息尚不能确定。后闯逆率军往山海关,与总兵官吴三桂军交战,又有人说,吴军已经投降附逆,投降东虏,其后情形,就不太清楚了。”

    这个官员回话时,提起“东虏”时态度暧昧,含混不清,似乎在考虑自己的措词。

    因为南逃官员很多都可以确定京师陷落,皇帝殉国,但对李自成往山海关打吴三桂,还有传言吴三桂向清军借师剿贼之事,则是含糊不清,没有人能说的清楚。

    对清军入关剿贼之事,南方的大明官员心态就是相当的复杂。

    毕竟很多南逃之人,提起清兵时没有往年的仇恨和不屑,因为明清之间已经对峙交战几十年,清军虽多次入关抢掠,给大明北方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使得明军屡战屡败之余对清军有深切的畏惧心理。

    但在很多自诩知道历史大势的文官眼里,清军也就是东虏是不成气候的。

    只要有山海关在,其就要绕道从密云等地入口,在草原上绕道行军没有稳固的城市和大片的农耕区域当后勤基地,其军队只能和北虏骑兵一样,迟早都会退兵。

    东虏兵马再强,只要不能在大明境内形成根基,那么迟早还是得退兵,因为没有稳固的后勤补给,也没有办法建立地方政权,孤兵深入,师老易疲,这也是清军多次入关,最多半年到一年左右必定会退走的根本原因所在。

    若要强攻山海关,凭清军的几万人的主力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

    既然如此,满清虽然给大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在文官们的眼中,此辈最多再折腾一二十年,待老辈人物故去后,就会和也先,达延汗,俺答汗身后的北虏一样,陷入内乱之后急剧的衰落下去。

    最少在此时此刻南明官员心里,借师助剿,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时的史可法当然不会知道此后的事,听到那个官员不太确定缺乏自信的禀报后,向来行事厚道的他也并没有责怪部属的想法,只是面色难看的挥了挥手,说道:“此类官员要先行甄别,先看管起来,不得叫他们在坊间随意说话,扰乱军心民意。”

    “是,部堂大人。”

    那个官员明显知道很多南逃官员已经随意在南京城或扬州,苏州一带安身,四处活动,并且京师惨变的消息已经流传甚广,但既然史可法这般说,他便只好躬身答应下来。

    “京师消失尚不能完全确定……”史可法犹豫片刻,终是说道:“我等预备多日,总不能无疾而终。四月七日,我在浦口誓师,率大军北上勤王!”

    “是,部堂大人。”

    四周的官员无不躬身答应,虽然众人可以完全确定,部份南逃官员所说的完全是事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