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儒门大会(二)

    第三百二十九章 儒门大会(二) (第2/3页)

“仁”放到第一条纲领中,大家可有异议?”

    “无异议。”众人异口同声的答道,于是董钟便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仁”字。

    见孔儒抢先了,王倌坐不住了,站起来说道:“吾也曾博览群书,发现夫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也颇受百姓们欢迎,在夫子眼中,学生无论贵贱,均可接受教育。夫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适、司马牛;

    也有贱人,如子张;有善于货殖的富豪子贡,也有瓮牖绳枢的贫民原宪。可见,夫子破除了受教育者的等级界限。其二,不论品行高低,均可进行教育。孔门弟子中品类很不齐一:有的原来是性格粗鄙的人或者是行为不端正的人,有的甚至是盗贼。他们经过教育培养,都能去恶向善,成德达才。《荀子·法行篇》记载:“南郭惠子问于子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既云杂,可见是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其三,不分地域国别,广泛招收弟子。据记载,孔门弟子的地域籍贯,包括了鲁、卫、齐、宋、陈、蔡、郑、薛、吴、楚、晋、秦各国,他们年龄悬殊极大,大部分来自平民阶层。”

    王倌说了一大堆,众人也听的很是入迷,就连与王倌不对付的孔儒也对这番话表示认同,孔儒站起来对王倌拱手谢罪道:“王大人,刚才是孔某孟浪了,请王大人多多包涵。”

    按说这个时候王倌应该很大方的表示自己不在乎,这样方能冰释前嫌,但王倌是个直性子,反而硬邦邦的回应道:“老夫是为夫子张目,不是为了拍你孔儒的马屁。”

    孔儒吃了一个哑巴亏,面色铁青的又坐下了,吕行心中苦笑道:“这王倌老儿真是太迂腐了,平白无故的又得罪人啦。”

    无论王倌此人做人怎么样,但是他的这番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顺利的成为了儒家之人需要遵守的第二条纲领。

    董钟放下笔便笑着说道:“诸位同门,老夫觉着这个纲领宜少不宜多,只有三条也就够了,所以这最后一条甚是重要,老夫先班门弄斧说一下吧,老夫建议这最后一条将伏师的“知行合一”写上,诸位有何意见?”

    吕行会心一笑,这董钟果然是个聪明人,知道这时候不能把老师拒之门外,老师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帝师,太子殿下三天两头的往老师府上跑,这种恩宠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