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珍贵的礼物

    第253章 珍贵的礼物 (第1/3页)

    大海一望无际。

    海风渐起,海面宛如无数露出青脊的巨鲲相互追逐,时不时翻起一道道骇人的白色巨浪。

    船队行至崇明外海,商船走在前面,有蒲家的、沈家堡的、还有东江镇的,沈阳号是战舰,还有几艘小心快船,走在最后面,兼有护航之责。

    杨波坐在舰长室给穆英写信。

    舰长室和指挥舱由一道门相连通,沈阳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是杨波的指挥舰,舰长室自然就是他的办公场所。

    杨波在信中邀穆英和十二娘一道先来舟山。

    算起来,穆英的身孕已近五个月,不宜再抛头露面,接她回来,方便有人去照顾,杨波也能时不时去看看她。

    对于穆英,沈燕青只提了一个条件,不许她进杨家门,所以穆英回到沈家堡,可以住在竹园,杨波和沈燕青则搬到新建的杨府去住。

    如果穆英不愿意住在沈家堡,在梅镇、海州另觅一处住所也可,给了她很大的自由度,当然,总归越近越好。

    指挥舱里,舰长王长生大声下达命令,坐在舰长室的杨波听得一清二楚。

    传令兵敲击一根铜管,发出当当的脆响,这是沈阳号传达命令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敲击方式和次数进行简单组合,形成命令编码,舰长的命令便可通过铜管传到各个关键岗位,无需人力跑上跑下,相比之前,效率提高不少。

    舰长甚至可以通过铜管。向岗位指挥官口头下达命令,不过,这个功能还有不少毛病,正不断改进。

    这样的铜管有好几只,通向哨位、炮位、甲板、船首等关键岗位,这便是杨波推行的传声系统。

    当然了,这个系统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力,船上仍然有不少传令兵还在跑上跑下,指挥舱里现在人头攒动,显得很忙碌。

    沈阳号上最大的改进,当属指挥舱的方向舵。

    原来的方向舵,就是一根笨重的木头,转舵时,需要数人合力才能转动,现在因为新增了带轴承的齿轮系统,方向舵变成一个圆形的方向舵,只需一人便可轻松操控,轻便省力,还省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改进,比如,桅杆底座都采用钢制的底座,大幅增加了强度,等等。

    沈世魁和常延龄也在指挥舱内,对他们来说,这些东西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了,都是非常新奇的事物,他们也想看看运行的效果如何。

    听说一路上,沈阳号还安排有操演,索性都到沈阳号上来见识一番,这一来,就不肯走了。

    附近有一个荒岛,岛上并无人烟,沈阳号要在此地做一次炮击演练。

    这本是杨波一贯的要求,没仗打,就多演练。

    警报的汽笛吹响了,战舰进入战斗状态。

    杨波写完了信,把信揣进怀里,快步来到指挥舱。

    演习要求沈阳号绕荒岛转上一圈儿,各炮位按照演练计划,第次开炮,以此检验海船在行进过程中迎敌备战,是否达到杨波的要求。

    每个岗位都有具体指标,譬如在炮位,就有准备、装弹、射速、射程、命中率等,对每个炮手考核各项指标,达标者给予奖励,不达标者则可能面临某种程度的惩戒。

    演练结束,还要总结经验教训,汇编成册,形成操典。

    有了操典,日日操练不辍,只有这样,战时才能百战不殆,无往而不胜。

    “左舵五..”

    大副在喊着命令,舵手应声转舵。

    “左九号炮位准备..”

    “开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