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故友相会

    第二十一章 故友相会 (第1/3页)

    却说李羡之初次为官,因县务冗杂而焦头烂额,忽然想起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此人便是此前在老师金巡抚幕中用事的贺泰安。

    想到此,李羡之即取纸笔,写下书信一封,邀贺泰安到平湖县来。信未写完,忽的又想起来自己只知道贺泰安是绍兴府上虞县人,具体住在何处,却不知晓。况且此时二人作别已数年之久,在不在籍,也未可知,就算写了信,又往何处去投?刚有的一点欣喜之情立时烟消云散。

    想了许久,想不出个好法子来,只好叫金顺儿进来,又叫来两个机灵的差役,一人赏了十两银子,让他们带着信往上虞县打听。

    两个差役见有银子挣,又能巴结新太爷,欢欢喜喜接了差事,跟着金顺儿走了。

    却说这金顺儿带着两个差人出了城,租了条船直奔上虞县。一路无话,不日便到。刚一进城,一个差人道:“上虞是大县,男女老少十多万口,挨着打听,猴年马月才能找着?我有一个姓赵的结义弟兄,恰好在上虞县衙里当差,是个抄抄写写的书办,不如先找他,请他帮忙。不知金爷意下如何?”

    金顺儿思忖片刻,道:“你说的有理,就依了你。”

    一行三人就近找了个客栈住下,放下行李,又奔县衙来,到了门首,使了二分银子,请看门的皂隶将那位赵书办请出来相见。不多时,赵书办出来,与差役两个寒暄了一番。差役把金顺儿介绍与他相识。两个各作个揖,算作见礼。

    金顺儿把找人的事说了,赵书办捻着稀稀疏疏的几根胡须,瞪着眼想了半天,道:“在下却不认识这位贺先生。”

    金顺忙打着躬道:“您本乡本土,人头熟,劳驾打听打听。”

    赵书办听了,也不回话,只把脸别过一边去,看着天上。金顺儿晓得他的意思,从袖里掏出五两的银子,递在他手中。

    赵书办立时笑嘻嘻道:“照金爷说,这贺先生做过巡抚老爷的幕,想必不是一般的人物,在乡里必定是有名的,打听起来想必不难。我有个交好的朋友,是本县户房的吏员,姓杨,专管着乡民户籍,我带几位去寻他。”说罢,回身朝看门的皂隶嘱咐几句,便引着金顺儿三人进了里面,左拐右拐,来到户房办事的地方。

    这时,杨吏员正坐在书案前写着甚么,赵书办上前道:“杨兄正忙?”

    杨吏员抬头答道:“邻近几个乡里的户档有些差错,太爷催着要看,订补订补。这三位是?”

    赵书办道:“这三位是嘉兴府平湖县里当差的,奉命来县里寻人,杨兄却是正管,因此求您帮忙。”

    这些衙门里的吏员差役,惯是吃人的,杨吏员也不例外,他的手一刻也不停地在纸上写着,一面问道:“要找的人可知道是哪乡哪村的?”

    赵书办笑道:“正因不知,才求到杨兄这里。”

    杨吏员道:“赵兄找到我,我理应相助,只是本县人多,找一个人,如大海捞针一样,这边太爷催的急,耽搁不得,实在难为。”

    赵书办道:“这几位也是兄弟旧识的朋友,劳请杨兄费心帮一帮。”一边说,一边给金顺递颜色。

    金顺一眼便看出其中意思,忙掏了五两银子在手,暗暗塞在杨吏员的左手中。

    杨吏员摸着银子,紧紧攥住,把手缩在袖里,将银子藏了,道:“既是赵兄贴己的朋友,我便开了档库的门,由你们自己去查看。”说着起身往档库走。

    赵书办与金顺一齐道:“有劳了。”也跟着一起走。

    到门前,杨吏员撩起衣襟,拿出一串钥匙,丁零当啷找了许久,方才找到,开了门,道:“跟我来。”

    金顺、赵书办及两个差役一起跟着进去,走到一个乌木架子前,杨吏员指着上面一卷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