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郝知府的祸事

    第三十三章 郝知府的祸事 (第2/3页)

到京里打点,以此免祸。

    郝知府看完了信,立时如五雷击顶一般,呆坐坐在榻上,面白如土,冷汗如雨。许久,方才缓过神来。他自知魏阉的手段,杀一个一二品部堂大员也易如反掌,何况自己这个区区四品知府。

    想了许久,别无善法,只好命人将账房和书启两位心腹老夫子请来商议。不多时,两位老夫子到齐。郝知府此时已没了主意,将信交给二人看。两人看了,各自咋舌,道:“如此,此事难办了。”

    郝知府听了,心中愈乱,道:“二位先生好歹拿个主意,将此事搪过去。”

    账房老夫子道:“也无他法可想了,只好按着顾阁老的意思办。此次共征了约五万多银子,修祠用了不足八千,剩下的都在账上,不如一体解进京里,请顾阁老帮忙周旋。”

    书启老夫子道:“三万多银子如何能够?单单魏九千岁就胃口大惊人,何况还有内阁的各位阁老,部堂的诸位大老爷,要不一一打点到了,任其一人在魏九千岁身边进一句谗言,府台大人便是灭顶之灾。”

    郝府台听了这一番话,越发心惊肉跳起来。一面惜命,一面又惜财如命,辗转纠结,甚是苦痛不堪。

    两位老夫子催道:“还请府台大人决断。”

    许久,郝知府终是觉得保命为上,可又不愿多出银子,总说“再斟酌斟酌”。思虑半晌,道:“日前征饷,平湖县尚欠着八千银子未缴,可再发函催他一催,一总凑上。”

    书启老夫子倒吸了一口气道:“大人切莫如此性急,此次京师问罪,绝非无端之祸,定是有人向京里通了音讯……”

    话未说完,郝知府先吃了一惊,忙问道:“依你之见,此人便是平湖李知县?”

    书启老夫子道:“此前各县都缴齐了征饷,惟平湖县不给。大人屡次遣人催促,他总是借故拖延,而今方过一月之期,便出了这样的事,虽不足以确定是他,但其中想必觉脱不了干系。”

    如此一说,郝知府想起之前曾帮钱县丞与苗主簿构陷李羡之时被他轻松化解。那次也是阉党中人替他说话。由此他又想到李羡之可能果真在京里有阉党的大员做靠山。想到此,他愈发惊了,为谨慎起见,自然不敢再提那八千银子的事。又问两位老夫子道:“依而为之见,送多少合适?”

    郝知府惯常是收银子的,不拘多少,总是笑纳。到送银子时,却一直拿不准主意,从来都是老夫子们替他计较的。

    两位老夫子蒙问,交头接耳低语了许久,道:“依我等之见,当送七万银子为好。”

    听了如此庞然之数,郝知府直觉的天旋地转,几乎栽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坐稳,黑着脸一言不发。

    账房老夫子一笔笔算道:“就是外官入京,要想见魏九千岁一面,也要三万四万送银子的。而今既然得罪于他,少说也要四万。另有一万五是送与顾阁老的,历年来皆是此数,余下一万五则是打点各位大老爷,免得再节外生枝。”

    郝知府眼见着账房老夫子扳着指头算了个清清楚楚,虽然极其不舍,却也别无善法,只好又从家中取了大宗银子,与借着“生祠饷”敛来的银子一起凑足了七万两,准备解送入京。

    到次日,郝知府令书启老夫子和一个心腹管家一同到京中周旋。这书启老夫子姓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