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离任返京

    第三十四章 离任返京 (第2/3页)

又有阉党把持朝政,时事糜烂至此,已不可救,当今圣上年少,恐难回天。”

    这番话若传了出去,便是大逆不道的死罪,只因三人久在一起共事,相互甚是投契,早已互引为知己之交,因此他才敢如此心直口快。

    李羡之听了,不禁道:“我看不然,圣上虽然年少,却是聪明绝顶之人,非大行皇帝所能比也。况我闻圣上在潜邸之时,便嫉阉党如寇仇,而今虽无动作,不过是暂且隐忍而已,时机一到,必定下手。”

    贺泰安道:“阉党遍布朝野,盘根错节,恐难对付。”

    李羡之又道:“阉党气焰虽盛,终不过是一班奴才而已,但有片纸诏书,便可尽灭之。”

    贺、赵二人见李羡之说得如此轻松,不禁再次咋舌。

    李羡之见二人面带异色,笑道:“二公不信,尽可拭目以待,不出三月,阉党必灭。”

    二人愈发大惊,面面相觑,皆以为李羡之口出狂言。这时,忽有差役进来回公事,不便再言。贺泰安与赵文徽皆起身告辞。

    李羡之送走了贺、赵二人,问差役何事。差役回禀,不过是循例报销县衙车马费用,李羡之签押过了,令到贺泰安处核销。差役领命去了。此皆琐事,暂且不提。

    如此,又过二月,至十月末,国子监贡生钱嘉征上书劾奏魏忠贤十大罪状,发击奸第一声。崇祯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魏忠贤召进内廷面斥之。十一月,下诏将魏忠贤发往中都凤阳安置。

    此时魏氏虽已失势,犹不知收敛,沿途豢养亡命。崇祯皇帝闻之大怒,命锦衣卫逮其入京受审。魏氏闻讯,自知难逃一死,与党羽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内一起自缢而死。

    魏氏一死,消息迅即传开,不日便传遍天下。消息到了平湖,贺泰安与赵文徽方信李羡之料事在先之能,不免疑其能与神明相通。

    阉党既倒,东林旧臣即见重用。到十二月,崇祯皇帝诏命东林领袖大学士韩阁老定魏忠贤逆案。

    韩阁老得了诏命,自然要用一班心腹之人相助,别人无须多说,单说这周郎中亦在重用之列。此时,周郎中已由户部转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念及同门师生之谊,自然不会忘记远在浙江的李羡之。

    此时正是东林得势,要用一两个人自不在话下。周郎中不费多少周折,便讨了一封部文,召李羡之回京述职,晋一级叙用。又委了别人接任平湖知县。

    部文到得浙江,又辗转到了平湖,李羡之接着,贺泰安、赵文徽及一班吏役皆来贺喜。却说钱县丞与苗主簿自李羡之下车以来,十分不得其志,简直恨之入骨了。而今他升了官,终于要离开本县,二人自然亦是欣喜万分,也来大献起了殷勤。

    不免设酒贺行,如此盘桓数日,满城士绅百姓亦皆知道了。继之,四乡百姓也都传的扰扰攘攘。

    且说李羡之为官虽比不得包公、海公之贤,但也颇做了些爱民之举,因此很得百姓拥戴。百姓听闻他要离任,纷纷到县衙来叩求留任。

    李羡之每日解释是朝廷之命,他也无法。可百姓们总是不听,日日还来,搅得他疲惫至极。

    回到后衙,贺泰安半玩笑道:“羡翁得百姓如此爱戴,理当上书朝廷,再留一任才是。”

    李羡之心想:“此时江山社稷尚且难保,纵多留一任,全此一县三载又有何用?”不过他虽如此想,但这话终究是太过刻薄,并未出口,一时默然。半晌才道:“非我不愿留此,只是我经三年案牍之劳,深觉官场虚伪无味,已生了隐退之心。此次入京,定是周老师的一番好意,我也不好断然拂之。待我进了京,早晚是要当面禀辞的。”

    贺泰安听了,黯然道:“我三人聚在此共事三年,很是相得,难道今日一别,便要就此离散了么?”此话一出,不由牵出三人伤别之情来。

    赵文徽倒底洒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