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交通大建设(下)

    第754章 交通大建设(下) (第2/3页)

向。他利用1920年代这难得的和平时机,逐步让中国走向经济复苏或者叫大踏步追赶的状态。

    在汽车、坦克、飞机、轻型军舰能够国产的同时,组织了一大批当时国内机械制造领域的顶尖人物,通过进口德国、捷克的机车,拆解、研究、试验,从1924年初至1927年末,利用4年的时间制造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机车“龙”号,使中国填补了这一空白。

    “龙”号成功的意义是巨大的:不单单它给中国的交通带来安装了中国“心”,还通过它的研制,极大地促进了重工业的配套发展----钢铁锻造技术、焊接技术、组装能力、机械设计能力、精密加工以及非常重要的生产能力等。

    另外,它的成功,也激发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

    在“龙”号机车规模化生产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重工业能力的提升,不久后,大型柴油发动机、涡轮发动机等技术也相继问世,直接带动了江南、青岛、厦门、汉口、九江等造船厂技术上质的飞跃,使国产船舰陆续都装上了中国“心”。

    在这种良好势头下,中国造船业奋起直追,到1930年即在总生产吨位上超过了亚洲第一造船大国日本,这是后话。

    当然“龙”号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几乎网罗了中国全部的人才和资源。为了完成这一壮举,张汉卿顶住压力,持续在此项目上注以重资。迄今为止,从白匪军高尔察克手中获取的600吨黄金已经用各种方式投资完毕,当然也收到了丰硕的成果。

    在张汉卿看来,即将建成的庞大的铁路网所需要的机车数量是惊人的,国产化虽然短期内代价是大了些,几乎用光了黄金储备,但是从长远看来,其好处不是以倍计。

    他深知,先进的技术不能靠买来;即使能,建设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也不能事事都靠外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种能力扶植中国这么大的国家。

    因为各行各业均需投资,花在铁路相关产业的资金不够怎么办?有两种方法:第一,用人力来补充物力。中原人多地稀,国家号召赴东北、西北恳荒及移民,用公职人员、军队义务劳动来垦荒。没有油,用化学方法来烧煤,乃至橡皮肥料等种种。

    第二,用节俭来调剂企业。

    没有牛油,少吃半磅,没有鸡子,少吃一个。可是五千万造炼油厂,七千万造国道,却放胆的做去。照普通经济学说来,有些违背自然原理。但是比苏俄建国初期没收农产物,到外国来减价出售,以换取现金,购买五年计划的机器。还算和平得多啊!

    当然,中国民众还是非常能够体谅国家的难处的。大量的分到土地的农民作为解放了的生产力对建设新中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也忍受了巨大的牺牲。最捉襟见肘的1926年,中|央政|府甚至号召国人节衣缩食,将当年粮食、棉花产量的近一半对外出售以用来交换外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