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另一场较量

    第213章 另一场较量 (第2/3页)

亦可迎刃而解。”

    说穿了,冯德麟要釜底抽薪,借黄献廷之力,搅乱奉天经济了。这个事很可行,事实上,老黄早就在干了。

    自民国初,国家即发行银元,即我们常说的大洋,这个可是实打实的东西:中国此时还没脱离银本位,以民国三年版本的银元为例,它含银量89%,重7钱2分,是为一元。但是银元的币值太大了,市面流通很不方便,就像现代有了百元大钞还要发行为数众多的零钱一样。那个时代各省都有铸币权,当然是指小钱,在奉天,就发行了许多零钞,称为奉天小洋券。

    之所以叫做“小洋”,实际上是与“大洋”相对而论的。在我国古代,需要以银为主要货币,但最早的银币却来自于国外。早些年,凡是来自于外国的,习惯上加一“洋”字,外国人铸造的银币,自然也是如此,称“洋钱”。当时还有个习惯叫法,即以元为单位的大银币称大洋,而以角为单位的辅币的小洋,我们通常所说的奉大洋、奉小洋即来源于此。

    奉小洋票以现银为本位,清光绪32年开始发行。民国成立后,交通银行立即发行小洋票50万元,用以收回清代发行的旧纸币。1913年,国有的奉天官银号(后改为东三省官银号)、奉天兴业银行发行了一角、二角、五角等三种面额小银行兑换券,俗称奉小洋。

    起初,奉小洋可无限制兑现,即凭兑换券就可以从银行如数兑取小银元。这时候的奉小洋,购买力旺盛,民众也有信心。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民国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深水区。由于欧洲国家大都采用金本位,而亚洲国家大都采用银本位,所以欧洲国家到亚洲来买战略物资,就必须卖金买银才行。这样一来,便出现了金价大跌而银价大涨的局面,称之为“金贱银贵”。

    因为银锞子比小银洋值钱,如果将小银元熔化成块,换取黄金,便可获利。于是,满铁附属地的日本人勾结中国钱商,每天拿几万元到奉天的银号兑换小银元,然后在奉天或者大连,将小银洋熔化成银锞子,再倒买倒卖,以求暴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