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取姓法

    第456章 取姓法 (第2/3页)

期交往中,特别是到了清末,蒙古衙门衰败,蒙民转由汉衙门管理。在汉衙门的“要求”下,蒙古人将自己的姓氏中的某一个音节转译成一个汉字或已其他方法为自己“造”汉姓:比如蒙古族姓氏乞颜,可以有很多汉姓奇、齐、祁、钦、计、陈、秦等;纳古斯的汉姓为那;客烈亦惕的汉姓和、何等;孛尔只斤的汉姓有鲍、包、宝、博、罗、波、太、他等。

    长期以来,蒙地对于蒙语名字和汉语名字的共用程度达到很高的比例,历史上很出名的嘎达梅林,就是取其先祖莫勒特图的“莫”字汉译音“孟”为姓,其汉名叫作孟青山。无论在蒙地谈到嘎达梅林或者孟青山,知道的人都不少。

    这个仅限于政|府层面。普通牧民的生活并未因这种汉姓的出现而有多少变化----他们仍然生活在牧区,说着外人不懂的蒙古语,在部落生活的习惯下,只听命于各自的台吉,基本上与外界无缘。

    不是种族歧视,实质上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果蒙古姓太长太复杂太难以记忆,将很难融入未来社会。想一想在汉译下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字,会给文字录入者带来多大的困扰,也严重影响效率。毕竟连传承了数千年的繁体字都进行了简化嘛。想一想书写或录入“弘吉喇惕”、“帖良古惕”、“呼和淖如得”,会不会有点头大?想一想未来身份证、信用卡、电话簿之类的现代化事物,登记起来容易吗?查询起来方便吗?交流起来可行吗?

    使用汉字是一种必然,普及汉语成为必要。

    不是张汉卿有大汉族主义,实际上如果中华子民绝大多数的人说的是另外一种民族语言、写得另外一种民族的字体,他都不排斥把后世的普通话概念转成那种民族的而不一定是汉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存在是方便交流,人家欧洲人还搞出了世界语呢!

    汉字在中国绝对是居统治性地位,从秦始皇统一文字起,汉字就已经成为一种系统化、规范化和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文字,不但汉族使用,一些大的少数民族如回、满、壮都使用,人数少的就更不用说了(当然,被后世“创造”出的民族文字就不谈了)。

    此外,汉字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绝大多数汉字可以望字生义,理解简单,而不像其它很多外文由单词构成,纯粹为表达而表达。历史上东南亚、朝鲜半岛及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主动接受汉字,从而在其国家的发展上起到相当的进步作用,充分说明它的优势所在。

    单一稀有的语言,虽然可能会给考古界、历史学界、文化界及语言学家们一种美的享受,却给国际交流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从而带来的是落后、愚昧,并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潮流----语言的种类越多,需要的翻译越多,需要人从事语言学习的时间也越长,那绝对是一种资源浪费。

    这是张汉卿从后世学英语中得到的深切体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