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收获

    第一百三十章:收获 (第3/3页)

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隋大业七年9岁,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隋大业十四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

    唐高祖武德二年,时年17岁的李淳风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太宗贞观元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太宗采纳他的七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在太史局学习和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颇有所得。不久向唐太宗上疏,建议改制浑天仪,太宗欣然同意。于贞观七年,终于制成新浑仪,即铜铸浑天黄道仪。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系四游仪。

    在此之前的浑天仪,只相当于四游仪及六合仪两个层次。此仪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可测定。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风为承务郎,令其将浑仪置于凝晖阁。他在研制浑仪过程中,研究了古代浑仪的发展与特点,写成《法象志》七卷,评论了前代浑仪得失之差。

    贞观十五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撰写《晋书》时,他写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尤为精微。

    贞观二十二年,李淳风被任命为太史令。唐高宗显庆元年,李淳风获封昌乐县男,又与国子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审定并注释《十部算经》,颁行于国子监。这部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算学教材,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学校中沿用多年,且是考核技术官吏的一部重要书籍。闻名中外的计算球体体积的“祖暅定律”就是李淳风注释《九章算术》时,介绍传播开的。

    唐高宗麟德二年,李淳风根据近40年的观测、推算,认为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漏洞百出,要求废除,另造新历,得到唐高宗的支持。他根据隋代天文学家刘焯的《皇极历》,并有所损益,借鉴其先进的计算方法完成新历,并很快应用,称作《麟德历》,并传入新罗(今朝鲜)。又经过长期观察树木被风吹动的状态,在其所著的《乙巳占》中,将风划分为八级,是世界上给风划等级最早的人。

    咸亨元年,李淳风卒。据唐代档案《甲库甲历》记载,李淳风为“溘逝”,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诏”,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资质:绝世

    境界:先天八重

    状态:限制”

    看完李淳风的相关信息,陆九渊才知道原来他这么局限的,李淳风虽然有神棍的称号,但是也是什么天文学家,精通算术,也懂阴阳之道,实在比他知道的多得多啊。

    只不过李淳风三个字让他想到了袁天罡,传说李淳风与袁天罡的推背图可是华夏预言第一奇书,是关乎唐朝的国运,而且后世发展也有一部分与推背图相吻合,也不知道李淳风和袁天罡是真的推断出来还是运气。

    不过这些不是他想要李淳风做的,李淳风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风水大师,或许以后要建什么选择什么样的地就让李淳风来做。

    “系统,将李淳风直接安排到郡守府。”

    “请问渊主是否确认。”

    “确认。”

    叮咚!

    “已成功将李淳风安排到北郡郡守府。”

    随着系统的话落下,陆九渊就感觉到郡守府中出现一股陌生的气息,想来应该就是李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