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402节 那就…战吧!

    第401、402节 那就…战吧! (第1/3页)

    龟山父子,以及后妃公主,也都一一拜谢李洛。

    李洛道:“东瀛郡公是本堂带到大都,自然要有所看顾。感谢的话无需再提,这些钱财你务必收下。”

    龟山再拜道:“大恩不言谢,他日若有在下效劳之处,必定唯大将军之命是从。”

    李洛心道,我当然还要用你,因为我想要日本,到时你就能派上用上了。虽然日国已经被元军占领,但反抗并未完全停止,北条氏的残余势力仍然在本州北方的陆奥国坚持抗元。

    李洛道:“在下即将离开大都,今后再有危难,你可直接上奏大皇帝,起码不至于被小人欺凌。”

    龟山道:“在下谨记大将军良言。有一事,在下不吐不快,敢问大将军,姈子如今……怎样?”

    之前还以为李洛娶了姈子,但现在看来,似乎不像。

    李洛笑道:“她好得很,你无须挂念就是,她倒是担心你们。”

    龟山也不敢多问,但只要姈子安然无恙,他这叔父也就放心了。

    李洛待了一会儿,留下钱财,就告辞离开。龟山一家亲自送出门去不提。

    第二天,李洛就离开大都,直接往海津而去。

    马车内,李洛则是让没藏出梅和野离朵布教他继续学西夏语。到了海津的时候,李洛的西夏语已经可以简单交流了。

    这让两女很是无语。李洛仅仅学了三天啊,就能和她们说党项话,这也太快了吧?

    更让两人郁闷的是,一直呆在马车里,竟是没机会偷马逃走。

    就在两人准备翌日逃走时,却发现来到了海边,竟是要上船了!

    这还有机会偷马逃走么?

    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两人都是一脸幽怨。

    “出梅,快要上船了,咱暂时无法盗马逃走了。而且我琢磨过,光有马也不成。”野离朵布说道。

    没藏出梅也皱起蛾眉,“我晓得。咱没有银钱在身,就算骑马逃走,也会没饭吃。可要偷钱,太难了。”

    两人从小就当马奴,又骑术精湛,路上趁着喂马的便利骑马逃走,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可是接下来怎么办?吃什么?住哪?冬天到了,又穿什么保暖?

    她们可不是专业窃贼,偷钱这么高技术含量的活儿,她们怎么做得来?

    野离朵布忽然眼睛一亮的说道:“等下,我有办法了!新主人不是说,只要他学会党项话,就会赏赐咱吗?有了赏赐,咱不就有钱了?”

    没藏出梅闻言也是喜形于色,拍手道:“可不是么!有了赏赐,咱就有钱逃走了!”

    然而,李洛暂时完全忘了赏赐的事,直到上船,也没有赏赐,甚至提都没提。

    两女是第一次坐船,晕船晕的厉害,吐得七晕八素,也顾不上赏钱的事了。

    六七天后船到了泉州港,两女已经成了两滩泥,站都站不起来了,脸色如同生了大病般难看。李洛只好让亲卫们扶着她们下船,塞进马车里。

    就这么一路进了泉州城,两女哪里有力气骑马逃走?只能任命般进了平章府。

    李洛一回来,一道小小的人影就飞奔出来,似乎很高兴的给李洛行礼道:“主人终于回来了!”

    李洛从大都回来,辛苦当然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接下来她能又搞到元廷新的机密了。

    李洛看了这小东西一样,心道你装的可真像啊。

    刚回到官邸,特察局福建分局的李扬,就来向李洛汇报一件事情。

    “禀报主公,主公之前交代寻找郑思肖的事,如今已经有眉目了。”李扬道。

    李洛精神一震,“郑思肖在哪?在他老家连江县么?”

    李扬摇头道:“不在连江,而是在苏州承天观。近日,他回到连江祭祖,才被我们找到。请主公示下,如何处理?”

    李洛不假思索的说道:“策划一个绑架,让别动队员动手,秘密送到海东!切记,万万不可伤了他,要以礼相待。他的家属,一起绑走。还有,他写了一本书叫《心史》很是紧要,务必把文稿一起带到海东。”

    《心史》是带有史诗性质的诗歌散文集,不但艺术价值很高,也有史学价值。《心史》在明朝崇祯年间于苏州一口枯井发现,用铁函封存,上书“大宋孤臣郑思肖”。

    李扬奇道:“此人的确在写一本书叫《心史》,快要完成了。主公如何得知?”

    李洛指指上面:“老君托梦所知,天意也。”

    李扬顿时不敢多问。心道难怪主公专门寻访郑思肖,原来是老君托梦。

    郑思肖是谁?乃是不仕蒙元的一代大儒,《心史》作者,写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著名诗人。

    此人是郑庄公后裔,不但才气纵横,气节操行也很坚贞,宋亡之后,宁可隐姓埋名,也绝不出仕蒙元。

    郑思肖还是文天祥和赵孟頫的挚友,与两人多有唱和之作。历史上,他对文天祥坚持抗元极尽讴歌。相反的是,赵孟頫出仕元廷后,他又决绝的和赵孟頫绝交。

    他擅长画兰。宋亡后,元朝官员索画,威逼利诱,郑思肖表示:头可断,兰不可画!

    而且,郑思肖虽是大儒,却偏偏信奉道家,主张儒道合一,儒既是道。这样的大儒,正是李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