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旱魃起源

    第28章 旱魃起源 (第1/3页)

    起床之后的林墨并没有忘记去查找旱魃的资料,来到储物间,打开那个最右边落满了灰尘的箱子,里面堆放的是镜师一脉关于各类神仙鬼怪的整理记录,和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其他典籍。

    《山海经》所记雨神称应龙,与其对应的是旱神,称女魃,应龙和女魃还被引入黄帝与蚩尤之战中,在大荒北经中出现多次记载。

    此战之后应龙与旱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

    《神异经·南荒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所之国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众中,遇之者投著厕中乃死,旱灾消。”

    《说文》:“魃,旱鬼也。”

    《诗经》孔疏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袁枚《续子不语》又说:“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先秦至汉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为代表,其形象特征为身着青衣的女子。这一时期的旱魃带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们将其视为旱神,但又以日晒、水淹、虎食等方式对其进行驱逐,以实现驱旱求雨的目的。

    自汉代中后期至明初, 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另一种小鬼形象的旱魃过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应是由于先秦时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汉代逐渐衰退, 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否定, 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质疑, 其形象遂逐渐转向另一种更为邪恶的面目。

    中国民间传说宋真宗时,旱魃作怪,竭盐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就派关羽去降伏。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后民间便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并把这天称为雨节。且以为是日必雨,所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则求之关帝必验。

    明代中期以后,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僵尸形象的旱魃演变,并逐渐被僵尸形象的旱魃所取代。清末,旱魃化犼之说的出现。

    《明史》中记载的民俗说,每遇干旱,人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虽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风,但直至清代,此风在民间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桩”进而发展为焚烧尸骨。

    传说不可尽信,但对于林墨这样的人来说也不能不信,一花一草皆有出处,一饮一啄皆是定数,但无论从哪里,旱魃都被认定为一种会导致水份大量蒸发,土地干旱的怪物,这很不符合现在的情况,可是保温杯镜子里面存放的气息,却有一种十分燥热的感觉,林墨不认为自己认错了。

    传说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