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章 实验原理图

    056章 实验原理图 (第1/3页)

    戴维森早在1921年便开始研究电子衍射实验,却一直失败。

    1926年初,薛定谔发表了波动力学的论文,戴维森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篇意义重大的论文,深受启迪。

    随后,戴维森改进了实验方法,终于在1927年取得成功。

    现在,1922年年初,李康平刚刚发表了《物质波》,波动力学只不过是有了雏形,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需要薛定谔等人补充完善。

    而薛定谔这个时候应该在阿尔卑斯山的某栋别墅里善待他的情妇,沉迷于爱情的薛定谔,此时想必没多大心思研究波动力学。

    现在直接抛出薛定谔的波动力学论文,显然超纲了。

    李康平设计了一条理论/技术路线,到了某个时间节点,就推出某种理论或技术。

    新理论、新技术的推出,要结合当前的整体环境,以及人们能接受的超前值。

    如果人们的超前值是未来五年,而你推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黑科技,未免不妥。

    美国的专利保护期是十七年,李康平没有必要那么早申请未来几十年才能做大规模应用的专利技术。

    怎样把握火候,考验的是李康平的整体布局与细节操作。

    商业方面亦是如此,新商品、新商业模式的推出需要结合当前的消费习惯和市场格局,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消费者接受的超前值。

    薛定谔的论文就让薛定谔自己去写吧。

    李康平绕开薛定谔的那套理论,主要从实验技术方面论证电子衍射实验的可行性。

    “X射线和光线对晶体原子只有微弱的影响,易于穿透晶体结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X射线的衍射图像比较微弱。理论上来说,电子波与X射线有很大的不同,晶体原子所带电荷对它的作用很强,在晶体中会迅速被吸收。也就是说,X射线衍射验证不了的东西,有可能通过电子衍射来达成。”

    “基于这个原则,我构思了这么一种实验设计,尝试利用电子衍射实验来证明物质波。”

    李康平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图,其余三人静静聆听、认真观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