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章 实验原理图

    056章 实验原理图 (第2/3页)

    李康平画的电子衍射实验原理图的整体视觉效果是一个扇面,他看图说话:“我是这么设计的,一束速度已知的电子打向镍晶体,收集器只能接收弹性散射的电子,并可沿一圆弧围绕晶体移动,晶体本身可绕入射轴旋转,所以我们有可能测出晶体前面任何方向的弹性散射,入射束10°或15°角以内除外。”

    烟不离手的伍德盖特教授猛地吸了口香烟,他说:“李,你的实验原理设计,与冉绍尔圆环法有很大的区别,确切的说,是两种不同的实验。”

    博览群文的伍德盖特教授读过德国物理学家冉绍尔发表于1920年的论文《气体分子对慢电子的截面》。

    冉绍尔圆环法是研究电子运动的实验方法,冉绍尔利用这种方法高度精确的确定了慢电子的速度和能量。

    粒子间相互碰撞的有效截面概念由冉绍尔首先提出,一战之后,冉绍尔继续用他的圆环法研究慢速电子与各种气体原子弹性碰撞的实验。

    冉绍尔圆环法,顾名思义,这种实验方法的原理图看上去是一个圆环。

    而李康平电子衍射实验的原理图是120度的扇面。

    究竟是老一辈德国物理学家的方法管用,还是后起之秀中国物理学家的方法有效?

    20世纪20年代是物理学发展史中不平凡的十年,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人莽着往前冲,老将坚守传统阵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普通百姓在思想上的超前值是很低的,据说只能超前7秒左右。

    有些人不但不超前,反而倒退,实在是可悲又可笑。

    具有几年、十年、几十年甚至百年超前思维的人基本上是最聪明、最精英的那群人。

    幸运的是,伍德盖特教授在学术上具备一定的超前值,他说:“冉绍尔主要研究气体,而我们的实验研究晶体,我想可以试试李的实验设计,马克,艾伦,你们也说说,谈谈你们的想法。”

    马克走到黑板前,他指着实验原理图说道:“关于李的实验设计,我的理解是,散射电流取决于四个因素:轰击电流、方位、散射角度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