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

    兵临城下 (第2/3页)

张高想了想,好似明白了过来,说道,“莫非指的是陶臣末?”

    颜青摘脸上浮起一丝无奈也浅含着一丝笑意,说道:“当日你我二人力推陶臣末入了大渊官阶,本意是期望这个年轻人能为大渊出力献策,奈何受了反噬,现如今倒快成这年轻人的阶下囚了。”

    “这或许就是天意,如若当初秦庸没有逼人太甚,而是重用陶臣末,以他的能耐,为大渊建立的功勋恐怕不会比老尚书你少多少啊,陶臣末确实是你我保举的,现如今他难逢对手、名满天下恰巧证明了你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眼前的这一切要怪也只能怪秦庸,若不是他嫉贤妒能、任人唯亲,陶臣末也就不会反,像他这样的人若是都能被朝廷重用,大渊又怎会是如此局面?”

    颜青摘摇摇头说道:“我从来未曾怪过陶臣末,我已经老了,恐怕也不再是陶臣末的对手,更何况他还只是程锦尚手下的一将,这些后辈联起手来你我根本就难有招架之力,但凡事因我而起便要因我而终,这样将来见了先帝还有童帅,我才无愧于心。”

    张高也不知在想什么,只是叹了一口气,未再言语。

    “草民颜青摘叩见陛下,吾皇万岁!”再一次踏进皇宫,再一次拜见大渊皇帝,颜青摘早已老泪纵横。

    “颜尚书?”见到大渊昔日贤臣,宋骁也是大感意外。

    “颜青摘已是一介草民,担不得尚书二字了。”颜青摘越说越是悲切。

    宋骁赶紧来到颜青摘面前,伸手扶起衣衫褴褛的他,哽咽道:“大渊辜负老尚书一片赤诚,是朕的不是,无论如何,在朕的心中,你永远都是大渊的尚书。”

    “老臣谢过陛下,谢过陛下。”颜青摘颤抖着说道

    “老尚书,众臣皆离朕而去,你为何却还要来见朕这个亡国之 君?”宋骁因为连日的忧虑脸色苍白,有气无力的说道。

    “大渊给了老臣用武之地,给了老臣荣耀,现大渊有难,老臣又怎能弃之不顾,老臣一身枯骨,愿长埋泰安城下,是以老臣违背圣命从贬谪之地回来了,还望陛下莫怪。”

    宋骁大为感动,哽咽道:“大渊负了尚书,但老尚书却以德报怨,朕以为只有朕还独守孤城,想不到临死之际竟得尚书相护,值得了值得了。”

    “事在人为,陛下也切莫过于悲观,只要守住泰安,一切都有可能。”颜青摘仿似又回到了四十年前。

    被颜青摘这么一说,宋骁仿佛在黑暗之中看到了久违的一束光,立马问道:“老尚书可还有什么办法?”

    “陛下此刻应先到城上鼓舞士气,同时发布诏令,凡愿勤王者许高官厚禄,反愿归顺者皆既往不咎,程锦尚士气如虹,但他毕竟是举兵反叛,只要泰安久攻不下,各部势力必然会有其他想法,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心一散,必生裂痕,老臣没有把握必胜,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好。”

    “可是大渊的主力全部在佑州,余怀群显然已经是生了异心了,勤王之师何来?”

    这倒是出乎颜青摘的意料,只不过眼下顾不得那许多,他继续打气道:“凡事求人不如求己,陛下尽力了才会问心无愧,无论结果如何,老臣都愿意追随陛下。”

    “好好好,老尚书尚且英勇,朕又有何惧,朕这就去巡视三军将士,王林,就按老尚书说的发布诏令,事在人为,成败无惧。”有了颜青摘的豪情,宋骁也有了底气。

    没过多久,混在出城难民之中的诏令便传了开来。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颜青摘放出去的探子。

    王金易、陈振纲对此诏令自是嗤之以鼻,大局已定,宋晓如此挣扎在他们看来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意义。

    面对城高墙深的泰安城,当然不能仅仅依靠人力进攻,此时陶臣末的攻城塔便显得至关重要了,可是有一点,泰安城不光城墙高耸,他还有一条水面宽深的护城河,有如此一条护城河在,攻城塔的作用貌似根本就无法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彻底放弃这样的攻城神器不用,毕竟有备无患。所以王金易还是下令工匠打造攻城塔,同时派人在城外轮番劝降,以作两手准备。

    颜青摘更是没有闲着,他与张高商量之后,将除了禁军的设备外其他所有兵器全部调送去了城头,包括滚木、箭矢、石脂、乱石等各种能用得上的东西,同时亲自检修由太祖皇帝亲自设计布置的二十余架“龙渊弩”,既是以小博大,就一定要万事俱备。

    泰安城内的守军本来是无心再战的,但当他们看到了皇帝与颜青摘之后,心理不由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颜青摘很清楚这种变化持续不了太久,所以当渝州军再在城下劝降时,他拉弓搭箭,一箭射翻了领头劝降的人,这一下出乎所有渝州将士的意料,他们本以为泰安城现在定然是人心惶惶,哪里想过竟然有人敢主动挑衅,于是乎几个人气呼呼的跑来找王金易要求立马进攻。王金易一听,也是想不到这城中竟然还真有不怕死的,既然如此,先打打看。

    大渊明靖四年春,在震天的战鼓声中,耸立中原大地的超级帝都泰安城遭受了三百多年来第一次敌袭,城中守军有些无措,但没有退路,颜青摘立于城头,面不改色,放眼望去,城上城下全是自己四十年前的样子,只不过这一次他是守,别人是攻。

    有颜青摘和张高的亲自指挥,守城将士逐渐有了秩序,防守也逐见章法,加之高墙的加持,渝州大军的第一次攻城并没有取得成功。

    这是王金易意料之中的事,看来,光凭意气是无法拿下泰安的,作为大渊最后的尊严,泰安城自有威严在,所以他命令加紧构筑攻城塔,完备云梯、投石器等其他攻城器具,当然,他也并没有放弃继续劝降的办法。

    这一次,他们选择站在一箭之外,然而,颜青摘却用本是主要用来对付投石器的“龙渊弩”一箭穿透四人,再一次让渝州将士闭上了嘴。

    “他娘的,事到如今竟然还有人替皇帝如此卖命,城中主将可确定是张高?”王金易显然有些怒了。

    “根据线报,确实是京畿卫大将军张高。”陈振纲道。

    “这张高是两朝京畿卫大将军了,敌方主帅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儿,陈兄,可有主意?”

    “现在我们没办法将他们打痛,劝降估计是起不了什么作用了,不妨待攻城塔打造完毕之后再轮番攻他几次,先不管能不能攻下来,起码要让他们有所惧怕,到时候再继续劝降恐怕效果要好一些。”陈振纲道。

    王金易点点头,若有所思道:“陈兄说得有理,如果不把他们打疼,他们的士气会起来,咱们的士气反倒会跌落,但是咱们可以等,他们却等不得,传令,大军只围不攻。”

    就这样,渝州大军围着泰安城十日而无动静。围城将士轮流休息,每日三餐充足供应,相反,城中守军夜夜不敢有所松懈,虽说皇城内储备不少,但毕竟是孤城,每日吃食也就必须有所限制,食不足,睡不深,这无疑是人世间最残酷的事情了。

    “会有勤王之师吗?”张高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颜青摘。

    “老朽已经离了这朝堂许多年,有没有勤王之师将军你不是应该更清楚吗?”颜青摘目视远方,淡淡道。

    “老尚书从一开始就知道不会有什么勤王之师的吧,可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张将军在敌军围困之前大有机会撤离,可你不照样也留下来了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口气,老朽知道陛下无助,只是不想让他到最后孤身一人而已。”

    “突然有些想喝酒。”张高道。

    “那咱们就是喝两盅。”颜青摘毫不犹豫。

    二十五万大军将泰安重重围住,但却一时半会儿拿不下来,程锦尚有些坐不住了,而且攻下泰安将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个篇章,所以他带着瞿红袖等谋士亲临泰安督战。

    来到帅帐,大致听了王金易和陈振纲的汇报,程锦尚决定亲自到城下劝降,毕竟他与张高也算是老相识了,若可以不大动干戈拿下帝国都城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王金易等人担心再有人放冷箭,一开始并不同意程锦尚前往,但程锦尚坚信张高不会对他下黑手,而且以他的反应,单单一只飞箭自是奈何不了他。王金易等人无奈值得随同前往。

    程锦尚向城内守军喊话,只要器械投降,功劳与攻城者同,虽然很多人并不承认程锦尚这个自封的王爷,但他名副其实的云麾将军名号却还是足够让人信服的,更何况现在的程锦尚是四十余万渝州大军的最高统帅。

    “程将军就休要再废那许多口舌了,人各有志,你欲王天下,而我等则愿意与大渊共生死。”张高慢慢从逐渐分开的人群里来到城头,朗声道。

    “张将军,大渊朝堂,天子昏聩,臣僚无能,庙堂上尔虞我诈,山野间民不聊生,这样的朝廷值得你守吗?”程锦尚质问道。

    话音刚落,一只利箭“嗖”的一声向程锦尚飞奔而来,王金易反应极快,一个闪身闪到程锦尚面前,挥刀想要拔掉来箭,但飞箭在离他们一步远的地方落地,直直插入了黄土。

    “程锦尚,你以‘清君侧、诛秦佞’为号起兵,现如今秦庸已死,你为何不息兵归顺朝廷,狼子野心,犹可见也!”随着利箭落地,洪钟之声也传至程锦尚等人耳畔。

    这声音约莫有些耳熟。

    程锦尚抬头一看,只见一白须老者,看起面熟,但一时也不确定。

    “怎么,不认得老夫了吗?”

    “颜尚书?”

    “不错,正是老夫!”

    这倒让程锦尚大为惊讶,一来颜青摘贵为大渊三杰之一,其威名自是无人不知,二来此刻的颜青摘本应是在云州才对,千里之外的人恍然出现在眼前无论谁都会觉得惊讶。

    “哈哈哈,原来是老尚书守城,难怪城上将士面目一新,可是尚书大人,天下百姓已经不需要大渊了,你心里有君王社稷,可曾有百姓黎民?你为天子守城可愿绝万民之声?”程锦尚虽说很是惊讶,但他也绝不会被颜青摘的气势所压。

    “你起兵之初目的是要杀秦庸,可曾一开始就想的是天下黎民?事到如今,秦庸已死,你起兵的理由没了,百姓反倒成了你的旗号,你不觉得可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