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招拆招

    见招拆招 (第3/3页)

符交给陆守夫?”

    宋骁叹了一口气说道:“朕自打算弃用秦相而重用陆守夫开始便已做好了各种准备,这一天自然也在计划之中,大渊三百多年基业,眼看就要毁了,司马当作活马医,能拖一天是一天,你把兵符送去京畿卫大营,告诉张高,让他调兵给陆守夫。”

    “这……”

    “去吧。”

    “老奴遵旨。”

    王林来到京畿卫大营,陆守夫早已等候多时。

    见到王林,京畿卫大将军张高甚是不解,看他样子,想必陆守夫已经给他说了要调兵的事宜,最后就是在等这道兵符了。

    秦庸为相时,仗着皇帝的信任,权倾朝野,朝廷大小事务没有他不能决断的,但有两个东西他还是不敢过于干预,一个是禁军,一个就是京畿卫,这毕竟关系到皇族安危和帝位安稳,尽管他在京畿卫也放了几个自己的人当上了中将军,但京畿卫的大将军一职一直都是皇帝亲信在担任。这张高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太上皇宋继的原东宫卫率。张高为东宫卫率时便以为人机敏、忠心干练著称,而且其人深谙为臣之道,在秦庸权倾朝野时他并不像其他人那般趋炎附势,但也不直接与之冲突,能活动之处还甚是愿意提携有用之才,陶臣末当年能入那皇榜除了颜青摘力排众议之外就是他张高有心相助。

    王林将兵符交给张高,缓缓道:“陛下有旨,让将军听从柱国大人调令。”

    张高迷茫的看着王林,然后将他向外拉,说道:“公公请借一步说话。”

    来到厅外,张高不解的问道:“公公,陛下为何会答应柱国大人将京畿卫外调呢?是不是有什么难处。”

    王林叹息一声,说道:“难处?张将军看不出来吗,大渊现在每往前走一步都是难处,陛下既然已经决定了就一定有他的理由,你就别再多问了。”

    “京畿卫外调,皇城除了禁军便再无兵力护卫,这到底所谓何故啊?”

    “张高,你只要记住一点,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也无论是谁,反正你,至始至终都是大渊的臣子,明白了吗。”

    “这是自然,无论何时,我都只听陛下诏令。”

    “那就对了,兵符拿去吧,兵力如何分配,听柱国大人的吧。”

    张高虽还是不理解皇帝的这一决定,但既然王林亲自送来兵符,并传达了皇帝的旨意,他也只能遵从。

    曹焕终于追上了东进的陶臣末。

    “陆文昭可有动静?”

    “禀大将军,陆文昭并未出城追击。”

    “竟然还坐得住,没发现陆文昭这一点竟然比陆文霆强许多。”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陶臣末仔细盘算了一下当前的局势,向季河清说道:“你即刻率兵前去与魏文忠汇合,传我命令,汇合后向北行进,直取青城。”

    季河清并不多问,立马领兵而去。

    陶臣末则只给自己留下了五万人马原地休整。

    “将军,卑职有一事不解。”曹焕道。

    “你说。”

    “此刻直取青城差不多是孤军深入,这样会不会太过冒险了?”

    陶臣末淡淡一笑,说道:“首先,季河清与魏文忠汇合之后便有近二十万人,不算孤军,其次,陆文昭为了防我早已将渤州的主力放在南线,实际上渤州腹地的守军并不多,况且能不能攻到青城并不重要,有二十万大军在渤州腹地游走,陆文昭定会坐立不安,再者说,只要我还在南线,陆文昭就绝不可能将所有兵力都拿去围剿魏文忠,所以他们是安全的。”

    “卑职明白了,将军本意想调陆文昭出城追击,可他竟然不动,所以将军改了主意,再以青城为诱饵,逼迫陆文昭调动大军,只要他一动,他原来的部署必然会被打乱,动则生乱,如此一来咱们就有更多的机会了。”

    陶臣末赞赏道:“这段时间以来,你的进步很快,果然不愧是跟过瞿院首的人。”

    曹焕微微一愣,随即说道:“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前在书院的时候就不爱看书却偏偏喜欢听瞿院首分析天下大势,听得多了也就有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后来跟随院首下山,又幸在将军麾下效力,将军用兵如神,卑职耳濡目染自然也学得几分,只不过与将军比起来却还是有天壤之别呀。”

    “这话倒是好听,只不过在我的帐下做事,自己没有本事光靠说是不行的,自入我云卫以来,你立功无数,眼下这一切也是你应得的,没必要跟我谦虚。”

    “是,卑职明白了,卑职一定不负将军所望。”

    “对了,当初瞿院首下山,除了他的护卫聂青云,却为何又要带上你和袁尚呢?”陶臣末还是第一次问曹焕这些问题。

    曹焕明显多了几分警觉,但也不至于惊慌,毕竟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早就准备好了,所以他很自然的说道:“其实卑职与袁尚自幼便在一起讨饭,机缘之下,巧遇了独自外出买东西却丢了银子的瞿院首,她那时候年纪也还小,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就急得在大街上哭,卑职与袁尚见她怪可怜的便决定帮帮她,因为我俩是讨饭的,对那里的环境和一些地痞都很熟,于是就帮她找到了偷银子的人,后来周老先生听说了事情的原委,再加上瞿院首眼巴巴的替我俩说话,先生便将我二人带上了青幕山,上山之后,大多数人都因为我俩是讨饭的就十分排挤我们,只有瞿院首待我二人十分友善,时间一长,就亲如姐弟了,她也知道我两不甘平凡,于是下山的时候便把我们都带上了,也好让先师所授得以发扬。”

    “原来这其中还有这样一段机缘。”陶臣末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与恩师童静的相遇,甚是感概。

    “是啊,只是不曾想,先师突患急症,不治而亡,现今这世上,除了兄弟袍泽,也就瞿院首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了。”曹焕甚是感伤,是真的感伤,他也有很多身不由己。

    “周先生一身才学,如此病逝深山,确实是可惜了,只不过我不知道原来周先生还传授武艺?”

    曹焕笑道:“这事儿就得说到聂青云了,将军有所不知,聂青云本名叫朱青云,十八岁时因刺杀贪官被官府通缉,身受重伤逃到青幕山脚下,也是瞿院首救了他,此后他便一直跟在瞿院首身边,以示报答,那时候袁尚痴迷算数,先师便教了他很多算数之法,而卑职资质鲁钝,又不好学,聂青云上山之后,知道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刺客,便彻底放下学业,天天缠着他让他教授功夫,聂青云拧不过卑职死缠烂打,便教了一些功夫给卑职。”

    “原来如此,你们下山各施所长,也算是给周先生有所交代了。他自己虽明说不再入世,实际上却还是希望自己的才学能够被带到世间有所功用,正如恩师童老将军,嘴上说不愿意我入朝为官,实际上却还是不希望自己一身武艺随着枯骨入土,这世道总是让英雄落寞呀。”

    陶臣末这么一说,曹焕显得轻松了不少,他还正在想,要是陶臣末问他为何周不易明说不愿下山,他们在他死后却还是要下山呢。

    “是啊,好在王爷志在天下,将军您又任人唯贤,卑职等才有机会建功立业呀。”

    “你们倒好,可以施展才能,可我想要打仗却始终被束手束脚,陶将军,你就这这么怕我母后?”这时候,远远走来的程铭纬插嘴说道。

    陶臣末无奈摇摇头,说道:“殿下,娘娘让你到军中来就是为了磨你的性子的,这都多长时间了,为何还是这般急躁。”

    程铭纬虽贵为世子爷,但他对陶臣末可不敢有丝毫违逆,陶臣末这么一说,他也只得瘪瘪嘴嘟囔道:“我知道,可你看看,魏将军、李将军、季将军,甚至还有蒹葭夫人,她一女子都冲锋陷阵去了,我却在这里耗着,这如何表率三军啊。”

    “怎么,不想跟着我?”陶臣末一本正经的问道。

    “哎呀,我的陶大将军唉,我怎么说一句你堵一句啊,我不是这个意思。”程铭纬半狡辩半撒娇道。

    陶臣末无奈笑道:“行了,好好休整一下,时机到了,咱们去渠坊会会陆文昭。”

    “真的,咱们还返回渠坊?”

    “陆文昭不来找咱们,咱们自然就去找他喽。”

    “太好了,我听说陆文昭武艺不错,倒是很想去会会他了。”

    这个世子爷整天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打仗,没有什么架子,在军中口碑很好,曹焕也是知道的,当然,这也是郑想容最想看到。

    陶臣末向曹焕递了个眼神,曹焕很识趣的向程铭纬和陶臣末行了一礼后便离去了。

    “您又要教训我了。”程铭纬大感不妙。

    陶臣末无奈摇摇头,示意程铭纬坐下。

    二人就那么坐在地上,很随意。

    “那你想不想听?”陶臣末问道。

    “听,当然想听,要不然要是父王和母后知道了我不听将军教诲,这以后都得呆在书房了。”程铭纬很是无奈。

    “我就不该过来的。”末了还不忘嘟囔一句。

    陶臣末继续无奈的摇着头。

    “殿下以为是打仗好还是不打仗好?”陶臣末看着夕阳,缓缓问道。

    程铭纬也看向同一个方向,仔细想了想说道:“打仗可以让很多人建功立业,特别是在这个时候,很多贫苦百姓、士子完全可以通过打仗彻底翻身,可是,打仗总是要死很多人,士兵、将军,最无辜的就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所以这么看来,自然是不打仗好,生死面前,功名声誉都不值一提。”

    “殿下能这么想,是三军之福,也是百姓之福。”

    “将军,你可别误会,我天天催着打仗并不是我喜欢打仗,可眼下就是这般局势,不打他不行啊,要是有可能,谁愿意打打杀杀啊。”程铭纬一本正经道。

    “殿下可知道娘娘为何要将你放到军中来?”

    “那当然不是为了冲锋陷阵,要不然她也不会让将军时时看着我了。”

    “殿下英明,还有呢?”

    “还有?让我向将军多多学习?”

    “换个问题吧,如果一旦王爷问鼎天下,世子殿下还是世子殿下吗?”

    “这,哦,对了……”程铭纬恍然大悟。

    陶臣末摆摆手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说道:“殿下要建功名,更要学会稳重,这才是娘娘的良苦用心,殿下可明白?”

    程铭纬起身,向陶臣末鞠躬拱手,说道:“谢将军教我,我以后一定听将军的,将军让我打我便打,将军不让我打,我便不打。”

    陶臣末浅浅一笑,这不是他擅长做的,但却是不得不做的,他也起身按下程铭纬的手,说道:“好好休息,渠坊是一场硬仗,殿下多见见鲜血才会明白更多。”

    得知陶臣末突然返回渠坊,陆文昭一时不知他到底意欲何为,一会儿还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冒然出兵追击,可又觉得陶臣末虚虚实实实在难以琢磨,这般往返折腾,是不是有什么更大的阴谋。

    直至急报传来,说云卫大军突然改道北上,陆文昭才恍然大悟,想来这陶臣末所有的招数都是虚的,真正的目的竟然渤州府青城,此刻他帐下的一众人等也不知所措,陶臣末用兵实在太过诡异,精明如焦连宋一时半会儿也猜不透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陆文昭左思右想,既然南线已被突破,那么再将重兵放在这里也无济于事,索性将主力北调以便追击魏文忠,否则青城是绝对不可能抵挡得住二十万云卫的强攻的。再者说来,陶臣末已将大部主力投入渤州腹地,眼下城外的他定然没有多少兵力,或许只是做做样子。这么看来,他大可放心将让主力北上。

    决定已经做好了,可他突然又觉得不妥,会不会北上也只是个幌子,孤军深入并不是陶臣末的作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