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朕就爱不值钱的字画

     第二百四十九章:朕就爱不值钱的字画 (第1/3页)

    实际上大明末期的这些火炮,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里面了。

    在后世有一个叫做倍径的词汇,指的是炮管口径与长度的倍数关系。

    比如四十五倍径,代表的就是炮管长度是口径的45倍。

    虽然说炮弹在炮管内待得时间越长,那么弹道越是平直,威力自然也就越大。

    然而,实际上却是有一个现实问题,也就是倍径越高,镗压越大,对于炮管的材料要求也就越高。

    当制作炮管的材料无法突破的时候,只能用增厚管壁等技术来维持炮管的强度。

    这也就有了炮管锻造技术,自紧技术,合金技术,等等的出现。

    在这个问题上,最出名的就是清末汉阳仿照的委员会88步枪,也就是汉阳造。

    汉阳造因为冶炼技术达不到标准,使得不得不在枪管外面,增加了一层套筒,于是就有了一个更为广为流传的名字——老套筒。

    在一些中,作者异想天开,自以为给老套筒增大了口径,就能取得更大的杀伤力,使得老套筒这玩意,变成了一具大杀器……

    尽在扯淡!

    当镗压超过了枪管的极限之后,唯一的一个下场就是炸膛!

    真以为清末的工匠都不知道老套筒杀伤不足的问题啊!

    实际上针对老套筒来说,若想增大杀伤力,的确唯有扩大孔径这一个选项,也就是使用更大直径的子弹。

    然而这么做了之后,单纯的增加套筒的厚度已经不行了——

    相对于枪械来说,抬枪的射程更远,但是这玩意拿着作战,这不是找死吗?

    一杆沉重到士兵端不起来的火枪,与烧火棍何异?

    因此,从技术方面来考虑,就只要截短汉阳造的枪管长度,减少子弹在枪膛内的滑行时间,也就减少了火药燃烧后对于枪管的压力。

    虽然说这样一来,火枪的有效射程会减少了很多,但是,在排队枪毙年代,只需要考虑最短时间内投放到敌人阵地上子弹的多寡。

    也就是大力出奇迹。

    不管是枪支也好,还是火炮也罢,在没有间接瞄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