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八十二章 亲事与政事(两更合一更)

    九百八十二章 亲事与政事(两更合一更) (第1/3页)

    高大的殿檐下。

    章越一眼望到尽头,无数盏的鱼碗灯高悬殿顶,这是他中状元后唱名赐第的地方。

    从嘉祐六年至今,屈指算来已过了十五年,快十六年了。

    这恰好是一个婴儿长大成人的光阴。

    初为官时,他站在殿外,远远地韩琦,欧阳修,富弼,文彦博,王安石他们的背影,官帽上左右晃动的长翅,宽袖袍裾摆动。

    站在这里,章越有等目光所及皆是过往的错觉。

    在朝堂上一年所学到的,足足抵在外三年。

    这是天下人尖子所在的地方,放之四海都找不出这么多精英。

    放到历史上而论,唐宋八大家有六人与他同朝为官。

    当时自己对他们望之如长者。

    如今多年手握权柄,宰执之位则给了他收放自如的心态,章越从容不迫地站在那,沐浴着阳光,就连身边的天子内侍都是低垂着头,屏住呼吸。

    更不用说同属文臣的李清臣毕恭毕敬,任何时候都以宰臣是瞻,看宰臣的眼色行事。

    随着宣赞第二次宣名,章越手持笏板,轻提袍角跨过了门槛,步入殿中。

    到了金殿之上,章越行礼参拜。

    官家亲自下阶相扶看了章越一阵道:“章卿仍是风采依旧,与一年前出京没什么分别。”

    章越抬起头看着官家霜鬓,有些不忍道:“臣劳陛下记挂了。”

    说完章越奉上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所写下的国书,国书里便是这次谈判之事。

    国书是用汉文和契丹文书之,官家看了国书后不胜欢喜。

    官家当即让内侍给章越颁布诏书,其实内容是打算夸奖章越制辽之功,但碍于两国的‘邦交’,至少不能在面上说什么,否则就落人口实了。

    所以诏书夸得是章越多年以来辅政之功。

    官家考虑的私下说得怕别人听不到,必须用诏书的形式颁布天下。

    宣诏的清朗之音,听起来琅琅上口,通过大殿再通过广场传播出去,缭绕于皇宫之上。

    次日将见于邸报,朝报之上。

    四方臣民的可以读之,确认我大宋有了一位相公。

    当然给你的,日后也可能收回去。

    不少皇帝用你时候好得和穿一条裤子的,但翻脸的时候也是眼睛不眨一下。

    但至少北宋的皇帝很少这般待大臣。

    诏书宣毕,章越道:“陛下厚恩,臣愧不敢当!全赖陛下在京运筹帷幄,对臣推心置腹,方退辽国三十万大军。”

    “更何况辽主耶律洪基只是暂且接受了对夏调停之事,是否从此罢南下之意还是两说。若年后复来,乃臣之罪也。”

    官家可以用诏书当众夸奖你,但章越永远明白,功劳归于主上,同时话不可说满的道理。

    永远记得谦虚谨慎,生在官场一日,便要时时如履薄冰。

    官家道:“辽主年后必不能来,要来也要等到明年秋后或是后年了。那时候交趾已平,朕无南顾之患,朕召卿回京正是要以后日日咨询以国事。”

    顿了顿官家对内侍道:“赐座!”

    内侍当即搬了一张交椅放在官家御座之侧,这位子比去年章越拜枢密副使时,离皇帝距离近了三尺。

    这是更进一步的心腹股肱之臣待遇。

    章越仍旧持笏道:“臣诚惶诚恐之至也!”

    皇帝越对你推心置腹,反而越要讲礼数,这样才能长保富贵,圣眷不衰。

    章越坐下后半边屁股坐上锦褥,然后向天子进言,如今的章越早已不是当初在制举考试时,在应答国策上都要斟酌再三禀告的士子了。

    同时章越也意识到,皇帝如今早有了自己成熟的见解,以及自己的一套治国安邦的理论,也不再似当年时说什么都拍手叫好。

    没看到如今的官家连王安石也忽悠不动了吗?

    官家示意内侍退到一旁,知道君臣私密的话要说,然后立即抛出了一个震惊的消息。

    “朕决意改元,卿以为如何?”

    章越听了官家的话,心底一凛第一个反应就是下意思的反问道:“陛下,打算明年就改?”

    但转念一想,章越立即面露喜色地从椅上起身道:“臣恭贺陛下终于下此决断了!”

    官家闻言很高兴,什么叫肱股之臣,这就是了。

    官家有什么重要决定或是打算,二人总是能合拍。

    改元的用意是什么?有点类似网名改来改去一般,感情上有了新变化啊,人生思考有了突破起飞,或者纯粹换换心情啊。

    而皇帝改元意义更加重大。

    打个比方明清都是一元一帝,比如万历皇帝当了四十几年皇帝,就一直用万历这个年号代称,这是没问题的。

    唯一就是经历土木堡之变的那位兄弟,用了两个年号,那是人家当了两次皇帝。

    但宋朝不同,仁宗皇帝就用了九个。

    年号中比较经典的绍圣和崇宁,分别是哲宗和徽宗表示要继承神宗熙丰之政所采用的年号,也是向天下宣告的一等形式。

    官家见章越领会了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