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九十章 灭夏之志(两更合一更)

    九百九十章 灭夏之志(两更合一更) (第1/3页)

    熙宁十年,正月。

    正月大朝会,辽国,西夏,高丽使节亦来向大宋官家贺正旦。

    在礼节上辽国,西夏见君主不拜,而高丽,回纥以属国之礼则需下拜。

    朝拜后,天子会赐宴予辽国,高丽使节,其余使节如西夏则没有这待遇。

    总之辽国是一档,西夏高丽是又一档,但因两国亲疏不同又有区别。

    住宿上也有高低之分,辽国,西夏,高丽来使都有固定的居所,其他使节都安排在礼宾馆杂居。

    辽使除了朝拜大宋皇帝,次日还要往大相国寺烧香,然后往南御苑中射箭,宋朝还要选拔擅射的武臣陪辽使射箭。

    这一次陪射的武臣分别是种谔、刘昌祚和姚麟。

    他们在去年的洮水大捷中立下大功,因李宪,章楶举荐入京受赏。

    以往看御苑比射时,百姓便往御苑看热闹。

    如今听说是来自熙河路的名将,无数市井百姓纷纷往御苑四面围观,一时人山人海堪称盛况。

    官家见此一幕微微嘴角上扬,当即下令比射开始。

    冯京,王珪,章越等宰臣则坐在一旁,王安石则请了假。自那日宴后,王安石开始渐渐淡出朝堂上。

    章越喝了口茶,看着种谔,刘昌祚,姚麟骑马进入御苑。以往比射都虚应,宋辽两方都是等士兵将踏张弩弩矢上弦后,再交给辽使和比武宋臣,双方只要扣动弩牙便是。

    但今日则是不同,这等虚应故事的比试被取消了。

    种谔三人都是骑马进入御苑,胡禄中装满了箭矢,看来是要比试骑射。

    章越看见辽使一方惊讶的神情,他们没料到这一次宋人居然玩真的,这是要比真刀真枪的功夫啊。

    章越见此心底有数,看来官家已是渐渐露出锋芒。

    旋即双方各派三人骑射,比试正式开始。只见伴射的这三名武臣一旦射中箭靶,围困百姓无不欢呼,相反辽使一方施射无论中或不中,场中都是鸦雀无声。

    当有一名宋臣射胜后,坐在上座的官家便龙颜大悦,然后对御座旁的石得一赐下封赏。

    银鞍马、衣着、金银器物等等陆续赐下。

    最后三人比射都胜过辽使带来的辽国射手,百姓们便大呼叫好,仿佛宋军在前线打败了辽国一般,非常的扬眉吐气。

    最后一个上场的种谔,更是得意地举起骑弓在射苑中,骑马环绕三圈。

    种谔所经之处,百姓们便爆发出热烈的喝彩。

    此刻官员窃窃私语道:“种谔此举实喧宾夺主矣。”

    “得意忘形,必有殃祸。”

    “武臣得志,必非好事。”

    “当初种谔私筑绥州城,招纳嵬名兄弟叛夏,以军功受知官家,若是此人得志,以后朝廷对西夏又要多事了。”

    “鼓励边功,此非国家之福啊。”

    这时比射失败的辽使顿足只说宋朝的弓不好,官家听了笑哈哈地亦给了辽使相同的赏赐。

    官家看着场中三名武臣满脸喜色,对一旁的宰执的道:“章楶真是擅选人才。”

    章越坐在椅上默然无语,这三人都是章越当初为熙河路经略使时发掘的。

    李宪,章楶用了自己一手培养的人才和辛苦打造的兵马,立下惊世之功。不过官家不知是忘了还是什么,当着章越与几名宰执,盛赞起章楶的功劳来。

    章越当然这时候已不会谈这些功劳了,身为执政与经略使争功,如此格局就小了。

    官家道,他决定将种谔升作殿前副都指挥使,调入京中统领禁军。

    章越心想,官家从自己这挖了章楶,又从章楶处挖了种谔。

    但想到官家与高太后的分歧,明白了他的用意。禁军中必须有自己的心腹将领。

    官家如今打造自己的班底,无论是灭夏,还是立储,新法。

    官家都要悉数‘断以朕意’,绝不假手于人。如此王安石下后,便是群相的局面,没有独相之事。

    三名武臣载誉离开时南御苑,百姓们夹道送行。

    官家也与几名宰执离开御苑。

    路上冯京道:“陛下,这一次夏国的使节却决定逗留至上元节以后。”

    官家问道:“难道李秉常真欲附宋。”

    冯京解释了一番,原来西夏国主李秉常这一次遣使向宋朝示好。

    原来自去年西夏洮水大败后。西夏也是立即调整了对宋朝的姿态。

    西夏国主李秉常开始亲政,而过去西夏国政一直是西夏国后梁太后和她的兄弟宰相梁乙埋所把持。

    他们兄妹二人一直主张联合辽国拒宋的。而这一次李秉常亲政后积极与宋朝改善关系。

    首先西夏重新向宋朝输款输诚。

    但李秉常也不是单纯亲宋。他也是做好了战和两手准备。

    要能和首先就要能战,西夏的思路非常清晰。所以西夏不断派兵进入陕西四路宣耀兵威。同时在靠近大宋环庆路之处筑讲宗城。

    同时李秉常又通过现任秦凤路兵马副总管禹藏花麻,向宋朝表达了议和的诚意。

    不过官家对李秉常的诚意并不十分相信,而是对冯京,章越询问道:“夏国一向狡诈多变,逆臣李元昊当年便多次背信弃义。此番李秉常向朕示好,诸卿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