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八章 朕支持章卿(两更合一更)

    一千零八章 朕支持章卿(两更合一更) (第3/3页)

竿见影。

    其次学习得快,平日在太学时武生就学习什么是治兵之法,将兵之要,刚刚领兵时确实理论跟不上实践,但一旦熟悉上手了,就是一把好手。

    所以章楶对整训出来的兵马极有信心,等着日后一鸣惊人,一战功成,好遂了他凌云之志。

    如今兵马操练了一半,章楶断然是不肯用兵。

    李宪和章楶吵得是各不相让。

    李宪心想,当初洮水之战前,还不是自己让章楶领兵,他哪里能升任熙河路经略使,如今倒是反对起他来了。

    二人吵得急了。

    章楶回复李宪道:「如今出兵湟州万一事败,则他日众必怨我,公无半点吃亏!」

    李宪怒道:「你既是如此说我,那么你我各自书写奏疏一封,至天子那,看看到底谁对谁错。」

    章楶道:「写便写。」

    于是章楶李宪二人当场闹翻,二人各自回去后上疏天子。

    章楶也觉得这一次与李宪吵架有些鲁莽,万一官家震怒将熙河路易帅,那么自己不是前功尽弃。

    于是章楶想了想又书信一封求章越替自己在天子面前说项。

    ……

    御前官家将李宪,章楶的奏疏给了章越道:「章卿你道当如何办?」

    章越早从章楶的信中知道了,二人吵架的缘由。

    对于这封信,章越收到时也是有些无语。

    为何呢?

    还不是章楶在洮水大捷后,整个人有点飘。

    章楶以书生掌兵,成就这番大功,获得了宋对夏交兵以来最大的胜利。他的膨胀是章越所可以预见的。

    若章越在当年骤然得此大胜,也绝对会飘。

    章楶毕竟还是年轻,这个时候难免控制不住自己,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所以将曾举荐过自己的章越和李宪都有些不放在眼里了。

    这也是不少读书人的通病,考试考了好成绩,总是忘记了感谢老师栽培。虽说读书的事多半是靠自己,但也要靠老师引进门啊。

    不过章楶对章越还好,只是这两年二人来往的书信里口气有些不小。

    但对于李宪的恭敬,听王厚给章越消息中可知,那绝对是肉眼可见的下降。

    所以这一次章楶与李宪的冲突,也算是一种必然。

    现在官家将二人奏疏丢给章越,说明他对章楶也是有些不满的。

    攻打湟州是官家授意李宪的,如今章楶抗命,显然是没将皇帝的命令放在眼里。

    章越对官家道:「陛下,湟州势在必得。」

    「请看!」

    崇政殿地图上,章越继续为天子比画地图。

    对官家而言地图上每个角落他都不知看了多少次。

    章越指着图对官家道:「臣的意思,从熙州出兵攻下兰州后,再从兰州渡过黄河,取道西夏的卓啰军监司庄浪河河谷北上攻打凉州,此乃汉武帝断匈奴右臂之故事。」

    「但取凉州,必先取湟州,若湟州不得,青唐,西夏随时可以出兵截断兰州与凉州之联系。」

    从地图上朝北看去。

    从湟州出发再往北就是西夏的统安城,另一个时空历史上童贯逼迫刘法出兵,结果在统安城下大败。

    章越从熙河路攻夏取得就是这条路线。

    官家熟视之后,他虽仍是主张正面进攻衡山,但也不反对章越从熙河路出一路奇兵攻下凉州,兰州,完成断西夏右臂的战略规划。

    官家如熙宁三年的策略一般,横山正面为主,熙河路侧面为次。

    官家道:「若一旦攻下凉州,则绝夏国的丝绸之路,这也是攻敌必救之策。」

    章越道:「陛下,所以取湟州才不容有失。臣以为地方帅臣的意见至关重要,既是章楶上奏言不可出兵,若强迫他出兵攻打湟州,若是败北,但泄了我军在熙河的连胜之势。」

    「臣以为陛下还是要听帅臣之见!」

    官家则道:「那也不能全听啊,朕听有人道,章楶在熙河练兵,专营兵为将有之事,将国恩作为己恩私相授受。」

    章越心道,何人在背后暗箭伤人?

    章越心底清楚,官家这是既用着你,也防着你的帝王心思。

    章越愤慨道:「陛下,世上专有一等人,自己一生徒然,一事不成,但对他人却专思诋毁之能事,还处处以忠君报国为名。以臣看来这等实在是误君误民。」

    章越说完一旁的元绛则反对道:「陛下,话不能这么说,国家意在平贼,却不是生贼。若是夏国这般不平,又生一贼如何是好?不可不防祸于未然啊!」

    章越看了一眼元绛,此人总是在恰好的时刻扯自己后腿。

    章越道:「陛下,疑人勿用,用人勿疑,若是如此,边臣们都不要办事了。陛下何必用章楶在熙河,换上那些老成持重之士不是更好?」

    章越一语道穿官家急于对西夏有所建树的心思。

    官家心道,有李宪看着应是无事,日后章楶立了功再调走就是。

    官家对章越道:「那么以章卿之见当如何办?」

    元绛闻言心底一堵,官家再度在他与章越之间,选择了支持章越。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