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澹台素雪家遭横祸,方老夫子急施援手
第十一澹台素雪家遭横祸,方老夫子急施援手 (第1/3页)
穿红衣的小姑娘,姓澹台,名素雪,大周临海城人氏。要说这小姑娘为何会随着方老夫子来到这偏僻的极北寒风城,就得讲一讲这方老夫子了。
老夫子姓方,名邑,字敬之,本是稷下学宫的老师,早年间因理念不同和学宫祭酒曹让大吵了一架,后负气离去。隐姓埋名的他开始周游列国,闲来无事就做了个教书先生。自己讲学,学生们有钱的掏钱,没钱的有心意也行,讲学的地方也不讲究,村头巷尾,草堂高台,只要有人愿意听他讲学,他便不吝教授。后来方老夫子实在是对官学那一派的做法厌恶到了极点,便开始自己创办学馆教育弟子,并公开声明,他的学馆,有教无类,不分三六九等,适龄童子人人皆可入学。
由于公开和官学叫板,方老夫子被稷下学宫革除了老师身份,不知为何却保留了他的夫子身份,并且对于他的开馆授学持一种观望态度,这种态度让很多人摸不到头脑。有些地方态度温和一些,本着双方都不得罪的态度,对于方老夫子开馆讲学不闻不问。而有些地方则是严禁老夫子开学堂,甚至连讲学都派人盯着,生怕老夫子整出什么乱子来。
方老夫子走走停停,一边游历,一边讲学授学。遇到了称心意的地方就多待些时日,不称心意的地方,住上一宿都嫌弃,甚至于连夜赶路这种事情都发生了不止一次。
方老夫子的真性情,自然是让爱者极爱,恨者极恨。
在这个已知的天下里,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贵族们有权有钱有能力去请老师开设私塾去教授贵族子弟,等他们年满十四岁就能参加书院的考试。大部分人也认为读书是贵族才能享受的权利,因为读书要花很多钱,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那些平民破落户们哪里有钱去请老师教授自家孩子,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已经很好了。何况自己每天还要累死累活的挣钱养家糊口,大了些的孩子们能不能帮衬些,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读不读书?重要吗?读书不能当饭吃,读书也不能让你更有力气去干更多的活儿。就算是你有机会读书了,等到了十四岁去考书院,你能比得过那些贵族子弟吗?考不上书院读书又有什么用?
事有例外,也有一部分平民知道读书考书院才是唯一的摆脱贱民身份的出路,不读书自己的孩子将来的命运和自己一样,勤勤恳恳劳劳碌碌一辈子,到最后还是给人当牛做马的命。只是知道又如何?大多数人没钱请先生,甚至有钱也请不来先生,许多先生们认为给平民破落户教书有失身份,有伤大雅,会玷污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最后只有极少数平民家的孩子有机会遇到一个好先生开始读书。到了十四岁能够考上书院的又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
贵族和平民就像是山顶和山脚,站在山顶上的人总是感叹山顶风景的壮丽谁又会低头去看脚下是什么样子?呆在山脚下的人隔着云层永远都看不见山顶的景色,只能年复一年的呆在阴暗潮湿的山下。而连接山上和山下的是一条条极其危险的山间小路,其中一条叫读书。几乎没有人会为了去山顶看看风景而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爬那条看不见尽头的小路。
这些年方邑去过东周,见识过大渎京水水入东海的汹涌浩瀚,去过西汉,见识过永寂沙漠的无边无际,去过南宋,见识过十万大山的郁郁葱葱,去过北魏,见识过终年飘雪的茫茫雪原,自然也少不了那个山高万仞,绝壁千里,号称众山之祖的社稷山。天下士子向往的地方,稷下学宫就座落在社稷山之上。当年的方邑还是翩翩少年,虽身着粗布白衣却不减青云之志,常常一个人腰间挂着装满酒的葫芦来到社稷山顶,一边饮酒,一边对着无边无尽的云海,歌之以咏志,啸之以放情。
看尽了五国山山水水的景,识遍了天下形形色色的人,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士,也教授了一批志向远大的少年。方邑一路游历,一路教学,有些地方深受方邑喜爱就呆的长些,有些地方遭到方邑厌恶就呆的短些。澹台素雪就是方邑周游列国时在周国临海城认识的好友的女儿。那时候方邑与澹台素雪的父亲澹台月明曾在稷下学宫一起求学,两人一见如故,双方引以为至交。
澹台月明所在的澹台家族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