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待价而沽

    238,待价而沽 (第2/3页)

逃到了他曾痛骂过的“反动专制”的奥地利,他当时的所有名誉也随之化为乌有。

    不过他毕竟保住了命,在他逃离之后没过多久,国王和王后纷纷走向了断头台,而原本积极参与革命的那部分贵族们,也大多数都死于非命,其中就包括了上一代的奥尔良公爵。

    总体来说,拉法耶特因为参与了美国的革命而在法国赢得了崇高的声望,美国的起义成功也让他感到飘飘然,他以为理想可以轻易实现,结果却被现实狠狠地教训了一番。

    他想要以立宪革命来挽救国家,结果以国王为代表的旧制度,容不下他这个“叛逆”;而被激发起来的第三等级,又嫌他不够“革命”,最终落得里外不是人,英明尽丧。

    直到1797年,雅各宾派们纷纷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的秩序重新开始稳定之后,拉法耶特被遣送回到了法国,这时候他不再具有操纵政局的影响力,只是成为了普普通通的议员,国家大事再也跟他没有了关系。

    而这个务虚的角色反而更加适合拉法耶特,接下来的30年里,拉法耶特就以议会为舞台,唱尽了高调,也在历史转折的每一个关头上都留了名。

    1814年,正是他在议会当中带头向拿破仑发难,说了“法兰西已经为您流够了血,绝没有任何对不起您的地方,现在大家已经受够了,请您退位吧”之类的话。

    尽管他的话其实并没有错,但拿破仑到死都没有忘记这件事,他还在遗嘱中专门列了一条,故作大方地怒斥了拉法耶特,“在法兰西仍物力丰盈的时候,遭到了两次不幸的入侵,其后果应归咎于马尔蒙,奥热罗,塔列朗和拉法耶特的背叛。我宽恕他们-﹣愿法兰西的后代也如此”。

    1815年之后,他又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反对波旁王朝的白色恐怖和严厉清算,他要求维护人民的自由权利,并且为此和保王党们打了多年的嘴仗;

    而在1830年之后,奥尔良公爵篡位上台,并且才用了拉法耶特衷心期盼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他对此大加赞赏,称赞七月王朝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政体”。

    每一次,时局都不由他创造;但每一次,他都能够在时局当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他的支持者们认为他站在“善”和“正确”的那一面,宽容开明,是温和的人道主义者;而他的反对者们则认为他唱尽了高调,享尽了大名,却在一生当中毫无建树,只是个嘴炮分子,一旦让他去做什么他就几乎全搞糟了。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他活了下来。

    在几十年腥风血雨的风云变幻当中,路易十六、米拉波、罗伯斯庇尔、菲利普平等、拿破仑、路易十八……等等这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都已经化作了黄土,甚至有些人还死于非命,他却还活着,而且依旧得享大名。

    他也许不是胜利者,但是却成为了幸存者——或者说,正因为他不够具有威胁,所以他反而能够活下来。

    而作为一个实干家,同时作为波拿巴家族的支持者,诺瓦蒂埃侯爵蔑视拉法耶特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提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他的轻蔑几乎毫不掩饰。

    某种意义上来说,塔列朗这样集邪恶和无耻于一身的阴谋家,他反而更加尊重和喜欢,因为他确实卓有能力,能够干大事。

    拉拢塔列朗亲王,是势在必行,而拉法耶特这种人,有多远他就想扔多远。

    看到侯爵如此表现,塔列朗却也丝毫不为所动,他只是从容地点了点头。

    “也许我们两个人对拉法耶特先生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严肃地考虑他的提议——请恕我直言,就此时此刻来看,奥尔良家族似乎更让人看得到希望一些。难道你们不这么想吗?”

    埃德蒙和侯爵对视了一眼。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一方面这是事实,他们不好轻易否定,否则恐怕会被塔列朗耻笑;一方面如果承认的话,那又似乎太没志气了。

    “亲王殿下,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如果轻易就能取得胜利,那么您又如何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呢?”片刻之后,埃德蒙-唐泰斯决定绕开这个问题,“如果您体现不出自己足够的价值,您又如何让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