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孔氏的谋算

    第33章 孔氏的谋算 (第1/3页)

    1644年春,大顺的乱兵已经基本得到了安排。

    被强行征调的,则安排与其家人回到故乡,并给予一定的生活物资和三个月的口粮;对于原本的正规军,则进行严格的筛选,合格的补充到共和国陆军序列,不合格但年富力盛且无家可归的征调为工程军团,年龄不足或者过大的,则安排退役或者再就业;对于沦为贼寇或者流寇的,恶首坚决处决,从犯给予劳动教育。

    大顺各地缺乏的物资,由共和国各地迅速运输补给,尤其是各地粮食被严格限制价格,使得被征粮征得百姓们几乎买不起粮的地区,总算又迅速获得了稳定。

    所有人都对共和国歌功颂德,老百姓们打心底认为,共和国才是真正的华夏正统,当之无愧。

    而这些人里面,自然不包括残存的一些仕子与家族。

    风流才子钱谦益颠沛流离了大半个华夏,先是遭到了灭族,然后打算去北京考公务员碰碰运气,结果让他吐血的是,他的年龄已经到达六十岁,不符合报考资格。新的改革之后,大明的公务员考试只招募三十五岁以下的公民,说到底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活到老考到老的老顽固。

    再说,年纪那么大的一个老家伙,就算从底层开始做起他拼得过年轻人?能够忍受年轻领导的职责?不管是为了国家着想,还是为了考生着想,这个制度制定了自然就要严格执行下去。

    钱谦益在大明失意,但又不想回到故乡,索性留在了大明,办了份报纸,名曰《士林报》。

    说是士人交流文化的所在,实际上却是传播帝王学说,鼓动一切回到大明崇祯初年时期的报纸。当时大明对报纸的管理没有那么严格,所以还给他办了下去。

    眼看共和国得到了天下,钱谦益的心思又开始活络起来。

    他的年纪或许已经太大不能胜任官职,但若是能够把笔杆子搞好,说不得就可以操纵舆论,进而影响到国会。到时候当一个无冕的帝皇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

    不得不说,每个时代都有遗老遗少,尤其扎根华夏千年的世家文人阶级。比起大顺的狠辣,大明和共和国对士人的态度相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