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关系的混乱

    第2章关系的混乱 (第2/3页)

王子猛虽然称王,但随后便被王子朝杀死,王子猛之子王子匄即位后同王子朝混战三年之久。

    周定王28年,公元前441年,周定王去世继位的太子去疾继位仅三个月就被弟弟王子叔杀死,而王子叔继位5个月后又被弟弟王子嵬杀死,此时已是春秋末期,而周王室的内外已经达到了变本加厉的地步,终于导致了周王室的再次分裂,王子嵬继位后封其子王子班于巩,当今的河南巩义西南,后来分裂为东周国。

    连王室都如此内乱,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据优势的诸侯国,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常常参与到周王室的内乱中,但与此同时,卿大夫在诸侯国内又为了争夺国君之位而掀起的内乱,也是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根据后世历史学家对史书记载的统计与分析,整个春秋时期竟然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害,而在暴动中丧生的卿大夫更是数不胜数。

    随着宗法制的破产。“世官制”的选官制度也动摇了,随着卿大夫甚至士等下层贵族势力的日益崛起,他们借助人数优势广泛的参政议政,进入权力中心,即使是对传统礼乐制度颇多维护的孔子,他的父亲也只是低级贵族出身,而孔子却一度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位高权重。

    随着选官制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俸禄制度的变化,原本宗法制能够与井田制度相联系,用分封土地的方式来发放俸禄,然而随着做官人数的增多,商品经济的兴起以及土地的私有和买卖,土地明显不够分配,因此便改成了以粮食为支付手段的谷禄制。

    诗经中写道“价人为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这句话用充满再美的语气,将宗法制度比喻成坚固的城墙,然而在春秋时代,这座看似牢不可破的城堡却被时代的洪流冲击的已经破败不堪。

    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灭掉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按照宗法制的原则,将土地分封给周王室的子弟以及有功之臣,武王周公,成王时期,陆续封赏了71国,随着周王朝的扩张和贵族子弟增多,诸侯风国日益增多,到春秋时竟然有所谓的千八百国的说法。当然在这千余国之中必有大小国而且其名木业并非全部在如此当然在这千余国之中必有大小国而且其名目也并非全部载于史册,史学研究者统计了春秋作战的记载,其中共有148个国家,而较大的国家则有其齐,晋,楚,秦,鲁,曹,郑,宋,卫,燕,陈,蔡,吴,越等14国。

    之所以会出现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在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中,对诸侯的管辖范围成为邦域。并有严格的限定,诸侯不能随意变更或离开领土地,但是诸侯的帮助毕竟有大有小,从而造成了诸侯的国力有强有弱,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领土广袤,治理有方的诸侯国其影响力逐渐横跨帮域扩展到其他地方,构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强国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家都成为了附庸,或者干脆为大国所灭,这种情况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已经不能有效管制诸侯国之间的事务,于是野心勃勃的诸侯国之间往往爆发着激烈的兼并战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