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朝廷非议

    第101章 朝廷非议 (第1/3页)

    紫禁城乾清宫内。

    崇祯皇帝正在殿中不停的走来走去,面色苍白,眉头紧锁,手中拿着两份加急文书。下面则站了几名朝廷重臣,周延儒、陈新甲连同镇守北方的孙传庭也一并被召回,另外便是几个平时表现积极的言官。

    其中一份便是辽东战报,战事的大体经过他已知晓,为此还大病了一场。据说崇祯帝听到自己的十余万精锐边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洪承畴被困死松山的消息,愣了半天,长叹一声“天亡我大明啊!”当场口吐鲜血,差点一命呜呼。朝堂上众大臣也纷纷停止了争吵,忙着抢救皇帝。好不容易才缓过来,经此打击,崇祯帝大病一场,一个多月没有处理朝政。

    此刻他拿起辽东战报狠狠的撇在地上,举起另一份文书,静静的思索着。旁边的臣工都不敢出声,气氛很是压抑。

    “辽东的事你们都知道了,也都讨论过了,你们觉得该怎么办?”良久,崇祯帝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口道。

    “皇上,洪承畴不服朝廷管制,不参照皇上战略行事,以致我大明丧师辱国,臣以为应当严厉处置,以儆效尤!”一名年轻的言官跳出来慷慨陈词道,这人是崇祯新提拨上来的翰林学士,平时有许多想法跟其不谋而合,故而颇为器重。仗着皇帝宠信,迫不及待的第一个跳出来。

    众大臣一听这话无不翻白眼,也不知道这人是怎么取得皇帝信任的,整个一草包嘛。崇祯也用一种看似奇怪实则阴冷的眼神看着他道:“朕不大明白,现在洪承畴被困死松山,危在旦夕,爱卿想怎么处置他?派人去跟鞑子要人?”

    “这个,臣不敢擅专,还请皇上处置。”那言官一看事态不对,连忙跪下道。

    崇祯摆了摆手,看也不看他一眼,眼下这个时候,他真是连发火的心情都没有了。

    “朕手中的这份密报是徐州那边的,说的是徐淮总督朱浩正在全力以赴的抵抗瘟疫。而且他的人已经深入到开封、济南、淮南等地。你们怎么看?”

    “皇上,朱总督做得好啊,目下我中原瘟疫四起,无论百姓还是朝廷都深受其害,朱总督此举实在是功在社稷啊!”陈新甲受过朱浩的好处,况且他的确觉得朱浩做的是好事,便出来奏道。

    “不妥,微臣不大赞同陈大人的说法。虽然朱总督此举本身没什么不妥,但于国家礼制不符。朱浩总督徐淮,本来应在自己的辖区活动,现在却贸然越境行善,很难不让人怀疑此乃收买人心之举!”一名年纪较大的言官道。

    崇祯闻言没说什么,只是眯着眼睛扫了群臣一眼,只见周延儒等老臣像是入定的老僧,根本毫无反应,几名言官跃跃欲试,朱浩的老丈人孙传庭则眉头微皱,一言不发。

    “孙卿,你和朱浩是翁婿之情,对他的所作所为有何看法?”崇祯眼珠一转,忽然问道。

    孙传庭吓了一跳,暗叫苦也!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自己这好女婿净给自己惹事。皇帝发话,孙传庭不敢不接,硬着头皮道:“皇上,臣多年来镇守边关,即便与女儿也是许久未聚了,至于女婿之事更是知之甚少。不过以臣对他的了解,朱浩的人品还是过得去的,若说他此次救灾是别有用心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请皇上明察!”孙传庭不敢乱说,只是轻描淡写的糊弄了几句,不过言语中还是有些偏袒朱浩。

    “爱卿不必紧张,朕只是随便说说。有人肯为朝廷效力,救民于水火之中也算是帮朕的大忙了。朕又怎会怪罪呢?只是你作为人家的泰山应当对晚辈多多教导,做事一定要懂得分寸,谨慎行事啊!”崇祯意味深长的说道。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