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大筒,大铁炮

    第一三九章 大筒,大铁炮 (第2/3页)

着竹排上前,这一下往外面放竹排,不少足轻露出了身体,被铁炮或是弓箭射中,出现了伤亡。

    不过好在第一批竹排已经放在了鹿角上,铺出了一条路来。

    城里的信方看的恼怒不已,怒道:“准备大铁炮!都给我轰烂!”

    身边的旗本武士立刻离开,跑去找到大铁炮队,三木为了姓氏和知行地,那是拼了命的做。

    在战争爆发前,他造了五门大铁炮,因此得到了信方的赐姓,以及二十石知行地。

    如今的三木叫做大筒三木。

    在江户时代流行的大筒,在战国时代则被直接称为“大铁炮”。

    所以信方将大筒作为三木的赐姓。

    大筒其原意最初就是专指这类大型化的火绳枪。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的条条框框中生活惯了的人们习惯于把事情分门别类,对号入座。

    在当时的火器分类中,发射十匁左右弹药的铁炮被称为中筒,而发射三十目以上弹药的则称为大筒。

    不过到后来日本人将所有的古代大型火器都用大筒这个称号来一语概括,所以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

    匁是“两”之简字。重量单位(日本汉字),相当于一钱,重三点七五九克。大型火器则常用“目”,也通匁。

    大筒因为采用的是火绳枪式的击发结构,所以虽然一些大筒的口径非常之大,相当于小型的火炮,但是其本质仍然是与铁炮相同的通过扣动扳机来击发。

    大筒的体积相对大炮来说要小的多,威力却也不弱,因此生产也很多。

    大筒在被历史所淘汰之后也往往作为收藏品受到欢迎,保存的很多,而且相关的资料也相当的丰富。大筒大部分长度在一米八以下,比起大炮威力较小这是大筒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关于大筒的发射方式,不同流派的做法不仅相同,也受到其所用大筒的限制。大筒较小,故可采用站立抱持的方式发射。多数的相关文献在介绍大筒的发射方式时也采用这种说法。

    另有一些大筒的尾部异化为握把,炮手右手握筒尾,左手水平举起筒身,瞄准目标发射。

    至于某些体积比较大的大筒,其发射则要麻烦些。在根据某本流传书中显示,炮手以一定角度手持大筒,呈半蹲的姿势,背靠堆起来的米袋作为支撑。

    但是关于大筒的发射方式还是存在着一些疑惑。全长二米八以上的大筒,又该是用怎么样的方式来发射呢?

    以当时日本男性不足一米六的平均身高来看,人力恐怕难以做到手持发射了。也许是通过将其假设在支架和台车之上的方式来进行发射的。

    这就是日本在火枪上走歪了路线,把铁炮规格扩大变成了大筒。

    信方之所以用大筒来赐姓,就是为了迷惑别人。只有他清楚这是火炮。

    到时候就算是别人知道了如此大威力的武器,他们也以为是铁炮,然后把铁炮规格扩大化。这是信方故意带歪他们了。

    大筒三木很熟悉大铁炮,尽管教授别人使用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