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育婴堂筹建计划

    第二百零八章 育婴堂筹建计划 (第2/3页)

经的对阮元道:“夫子,这……这林黛玉嘛,其实是夫子在福建的远房亲戚,前些日子,夫子到金华去赈灾,福建那边林家来了人问夫子安好。他们送的信里,提起福建林家多有些读书天赋不错的女子,其中一个,学名就叫黛玉。想来夫子也是长时间和那边不走动了,竟不知那边都有什么亲戚了,也不是夫子的错,您说是吗爹爹?”一边说着,一边眼中闪了几闪,示意阮承信帮她圆谎,阮承信看了,也一时笑而不语。

    “是吗?那我是真没想到啊,却不知娘在福建的家人,现在都怎么样了,若是有了空闲啊,还真得去信问一下了。”阮元倒是也不在意“林黛玉”的真实身份,说到这里,也没多问,一家人便即到了餐桌之上,准备用餐。看来阮门三女平日看《红楼梦》的事,在阮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对了,夫子,你那诂经精舍,最近办得还不错吧?”孔璐华似乎是为了尽快让阮元转意注意力,又向阮元问道。

    “夫人说的没错啊?”阮元一听起诂经精舍,顿时有了兴趣,继续道:“眼下入咱们精舍学习的学生,大多都是经术文才兼备之人,虽然我们已经定了规矩,不教八股文,但我看啊,他们去考科举,也没什么问题。现在来诂经精舍愿意做主讲的,也都是浙江颇有名气的宿儒,照这样下去,不出三五年,咱们这诂经精舍必然是要天下闻名了。这些日子,我已经开始和渊如兄、兰泉先生他们商议,准备重新开始编纂《两浙金石志》,这些学生里啊,可有的是愿意出力的呢。”

    “夫子你又找学生做苦力!”孔璐华不禁调侃阮元道。

    “这怎么是苦力呢?”阮元笑道:“若是这《两浙金石志》真能修成,将来我也准备,把所有参与编修之人,姓名尽数列上,这样只要这《金石志》得以长存,他们也便一样声名不朽了啊?还有啊,既然咱们现在条件充裕了,我也想着,重新校勘十三经,也有希望了。我准备再过些日子,就把家中这套宋本《十三经注疏》都拿出来,兼采宋明各本,将其中脱漏之处,一一校对。到时候,距离重新彰明圣贤之道,示正本经典于天下,也就不远了。”

    “那伯元,去年那部《两浙防护录》,现下修得怎么样了?”阮承信问道。

    “爹爹就放心吧,这《两浙防护录》多亏了渊如兄和里堂一同编修,如今已经定稿了,就等着刻板了!国朝从雍正之时,便下诏对各地圣贤名臣祠墓多加修葺,可我初来杭州之时,竟发现一半的浙江名士陵墓,居然官府都没有登记入册!现在好了,有了这部书,我再告知浙江各县,每县都发一部,以后对这先贤陵寝的保护,也就更方便了。而且有了这《防护录》做基础,日后修《金石志》也要方便多了。”阮元对文物保护之事,也和海防一样用心。

    “夫子,前日还听你说,从年初起,金华那边已经开始对女婴之家发放银两了,这是真的吗?”刘文如问道。

    “是啊,严府台也来了信,说就这两个月啊,还真有不少百姓,已经开始到官府领银子了。这样看来,金华这溺女之风,一两年里,就该改过来了。”可阮元想了一想,却还是有些担忧,不禁叹道:“只是严府台也告诉我,若是咱们真的要对那些一两岁的女婴,也酌情给银抚养,这一年下来,用在救济女婴上的钱,只怕也就见底了。不仅如此,还有入不敷出之虞,所以这几日我也在想,除了出银救助,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事实上,因经费问题,之后官府救济女婴,也只能保证向初生婴孩发放银两。但即便如此,金华溺女之风,也在之后的几年里出现了明显改善。

    “是啊,夫子可还有其他办法吗?”谢雪不禁问道,阮家三女想到民间溺婴惨状,对这件事的关注自然远高于修书之事。

    “官府对婴儿的救济途径,还有育婴堂。”阮元想了一想,道:“我近日也想着,若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