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广州湾的阴霾

    第五百五十章 广州湾的阴霾 (第2/3页)

月后,听闻自己已经不在虎门,“瓦莱塔”号再次出现在伶仃洋上。这一次他们直接在一处山岛卸货,与走私鸦片的“快蟹船”交接之后,便即携带大量白银离去,即便没有进港贸易,“瓦莱塔”号依然盈利而归。

    阮元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阻挡越来越多的走私船只。

    依官制而言,两广总督兼治广东、广西两省文武要事,诸如钱粮亏空弥补、水利兴建、新田开垦、西洋外交、绿营阅兵之事,皆需由两广总督负责,总督并非专职的缉私官员。这时的清王朝,也缺乏设置有力缉私缉毒官缺的行政能力。阮元当然也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整治鸦片,不说其他,仅每年的阅兵一事,就要耗去阮元不少心力。所幸道光五年的两广地区,整体而言尚属安稳,并不需要道光担心。

    当然,道光五年的议事重点也不在广东,而在于江淮运河。这一日,勤政殿内重臣齐聚,两江总督魏元煜也亲自北上参与议事,而殿内商议的关键,便是道光六年,朝廷还能否施行漕运。

    “皇上,臣以为,今年运河高宝一线,已然淤积过甚,如今朝廷只是下令重筑高堰,但运河积沙尚未清除,如今臣等接到奏报,江南漕船大半滞留镇江扬州,根本无法北上!”协办大学士英和率先发言道:“如此情况,朝廷不能不寻求变通之策,臣请皇上暂停道光六年漕运,全力整治河道,同时招募海商,在江省以海运代漕运,向天津运送漕粮!”

    “皇上,臣以为英中堂之言欠妥。”不想这时出言反对英和的,却正是两江总督魏元煜:“臣以为,借黄济运才是良策,至于海运,实在繁难,天津从未接收过漕粮,如何能够在天津交兑?海上风涛凶险,船工又大多不识沙线,一旦有倾覆之危,何人能够承担责任?更何况,一旦改行海运,那沿漕几十万水手该怎么办?没了漕运的生计,他们以后会更加艰难啊?”

    原来,自从高家堰决堤之后,清廷便派出文孚、汪庭珍二人南下监修堤坝,经过数月工程,高家堰倒是已经基本完成修补,可高堰决堤之时,却将大量积沙一并带入了运河之内,一时之间,运河积沙严重,诸多原本注入运河的河道受到高堰决堤影响,一时也不能向运河输送水源,高宝运河一线,道光五年入夏已经完全不能通行。所以英和才重新提出海运之议,而魏元煜则坚持认为,漕运多有不便,最好的办法应是引黄济运,即将黄河水分流进入运河,进而保证运河河水充足,并冲掉河内淤沙,这个办法先前倒是曾经得到过实施,只是时过境迁,也没有人可以保证“引黄济运”必然成功。

    “皇上,魏总制之言,臣以为是多虑了。”英和却继续向道光说道:“臣曾见如今两广阮总制前朝之际所著《海运考》一篇,简而言之,之前元朝行海运,至少九成漕粮可以抵达天津,那国朝到底是有什么地方不如元朝,竟然连尝试海运的勇气都没有呢?至于船只,臣听闻松江府上海县,如今已是江苏连结山东、盛京各省的冲要之地,上海可以进行海运的沙船,少说有三千艘,其中一半运力都在一千五百石以上。所以臣以为,如果能够在上海招募商船,许商人代运漕粮,海运之成,指日可待!至于天津不能交兑漕粮,臣以为亦是小节,届时只需派仓场侍郎一人坐镇天津,再由江苏方面择一大吏督运即可。至于安置漕帮之事,臣以为要在得人,若是江苏巡抚能够寻得长策,妥善安置,臣以为并没有不妥之处。”

    “皇上,臣与汪中堂勘测过河道,如今河道情况,实在是难以通船。”这时,一旁的文孚也向道光进言道:“臣等虽然已经封堵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