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告假风波

    第三十一章 告假风波 (第2/3页)

城,便是欺君了,这般大罪,你可能接受?”

    阮元道:“若阿中堂准假,学生万寿庆典之后,便会南下,又怎么会留在京城呢?”

    王杰和那彦成听到这里,已经清楚,阮元之前向和珅送礼,绝非有意投靠和珅。若是阿桂真的同意阮元告假,来年的大考,阮元无法参加,就将错失一个最容易升迁的机会,这样对和珅而言,一点好处也没有,对于阮元而言,更没有任何利益可言。当然,二人也知道,这样的请求阿桂是不会答应的。

    果然阿桂笑道:“阮元,你想告假归家,尽孝只是一方面吧?更重要的,或许是因你给和珅送了礼,因而想着避嫌,你说是也不是?”

    阮元知道,自己的想法阿桂不难猜到,也便直言道:“回阿中堂,学生今番告假,确有此番意思。”知道这番因由若不能解释清楚,阿桂也难以进一步抉择,便把给和珅送礼前后经过给阿桂说了。又道:“其实学生想来,学生避嫌与否,并不重要。可经此一事,翰林中诸多同僚,已不再视学生为友,相反,胡修撰、钱主事他们,近来已不和学生交往。学生想来,颇为心痛,若此番告假,可以让各位同僚与学生的交情恢复如初,便是升迁稍晚一些,学生也决无遗憾。”

    阿桂点点头,道:“那阮元我且问你,若是日后你还要做官,你怎么看你同和珅之间的关系?无论你怎么想,和珅就在那里跑不掉啊?”

    阮元道:“和中堂终是翰林教习,既然如此,学生也不得不视他为师,师长之仪,学生是要尽的。除此以外,学生便不与他有任何来往。其实那次去送礼,也是学生唯一一次去和府。”

    说到这里,王杰和那彦成对阮元已是再无相疑,在后面频频点头。虽然二人都视和珅为死敌,可阮元既然已经明确了立场,其他细事,二人也不便再强求。

    阿桂道:“若是这样,你想法倒也不算错。只是,这假我不能给你。我知道你学问如何,你不致因为学行不佳,就去避考。可阮元你想,若是你今日告假,那明日你告假的理由,也会成为别人告假的理由。到时候若是人人都来向我告假,我要如何应对?翰林大考,历来亦有文笔拙劣,黜落降职之事。你这告假的理由,难道是要给那些不学无术之人做托辞吗?我身位领班大臣,朝廷法度,不得不遵,不能在你身上开这个先例。”

    眼看阮元沉默不语,阿桂也补充道:“阮元,你对和珅什么态度,我大致清楚了。但你要知道,礼是你送的,那你也应该想到未来之事,想到和同僚之间,会有误会。这些事不能我替你解决,只有你自己和他们说清楚,他们才会恢复对你的信任。老夫可以告诉你的是,只要你行得端、立得正,老夫便保你不为奸人所害。但若是你自己行止不端,让人查得实证,老夫便绝不容情!这番道理,你可懂了?”

    阮元也忙谢过阿桂,既然告假之事,阿桂有理有据,自己也不再强求。而阿桂对自己的信任,才是这个时候他更需要的。

    想来再无要事,阮元便辞别阿桂,准备归家去了。走到门口,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道:“伯元且住!”回头看时,正是王杰和那彦成到了。

    阮元连忙对二人施礼,王杰也点点头道:“伯元,你刚才与阿中堂那番话,我也听到了。原以为你给和珅送礼,是趋炎附势之举,现在想来,是我错了,应该向你赔个不是才是。”

    阮元忙回答道:“王中堂何必如此?其实也是学生愚蠢,学生原意,也是不去和珅府为上,可此事事关学生妻族,学生不愿因一己之清白,误了江家全族,是以出此下策。若是学生再聪明些,定会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的。”

    那彦成道:“伯元和我们谦虚什么?其实我也清楚,伯元此举,必有隐情。按你平日性情,便我和王中堂家,来得也不多,却怎么就去和珅家了?今日听了,才知道是误会。不然这样,翰林那边,你也不要太在意了,西庚兄、瑟庵兄和裴山兄我平日也有来往,我和他们一一解释一番,想来他们是可以给我面子的。”

    阮元再次谢过了那彦成。王杰道:“伯元,我也清楚,你现在既然跟和珅有了来往,明年翰林大考,也会受到牵连。你才学本佳,若说大考得个二等,应该不难……其实便是一等,也并非不可企及。但这样一来,必然会有人说是和珅助你。若你不嫌弃,我有个办法可以帮你避嫌,你可否听听?”

    阮元听王杰之意,也愿意在和珅的事情上相信自己,也自然欣喜,道:“还望老师赐教。”

    王杰道:“翰林大考,有一事与科举相同,完卷之后,需要糊名,事后启封。故而只看卷子,是看不出何人所作的。但有心之人,也自清楚,你等在翰林多年,笔迹如何,看看便知。故而你若是列在高等,就必然有人出言中伤你,说和珅知你笔迹,才有意提点于你。你若真想避嫌,便不如万寿庆典之后,深居一处,更改字迹,不让外人识得,此举如何?我听说刘崇如大人和你也有些交情,我虽与他不熟,但这件事求他帮你,应该不难。庆典之后我便去找他,让他暂借一间偏房与你学习。这样可好?”

    阮元知道,王杰这个建议,不仅可以让他避免因字迹找人非议的问题,而且如果自己真的潜心读书数月,不与外人交流,胡长龄等人听那彦成解释过了,再看阮元并未继续亲近和珅,说不定态度就会缓和。当下也再次谢过王杰和那彦成,便回会馆去了。过不多日,乾隆的八旬万寿之日,也终于到了。

    八月十三这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