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再临京城

    第一百章 再临京城 (第2/3页)

和珅一人之手,这一年来,他排斥异己,任用私人的事还少吗?前线将士鏖战三年,却大半无所建树,是何缘由,不就是因为一大半的前线将领,都是和珅这里使钱了,才得以外任督战的吗?伯元,先前听你说你两日之内,从兵部换到了礼部,我看其中也有和珅的意思,若是他再这样猖獗下去,惨遭兵祸之处,多半就不止川楚鄂三省了。可是……”各人心中都清楚,和珅之所以一年来声势大增,全因为背后有乾隆支持,有乾隆这个挡箭牌在,想打倒和珅,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可眼下又能怎么样呢?”汪廷珍不禁叹道:“今年这冬天,听他们懂天象的人说,又是一个寒冬,前些日子北风渐起,不少身子单薄的人,就都生了风寒,太上皇那里这几日又没消息,只怕……伯元,听说你有位小夫人,是苏州生人,也是第一次来京城,这番寒冷,她受得住吗?”

    “有劳瑟庵兄关心了。”阮元答道:“她前些日子是有些小恙,可家中上下,也都对她悉心照料,又服了药,想来也不是什么重症,再过一二日也就该痊愈了。”

    “伯元还是小心为上,这三年都是如此,入夏便是酷暑,入冬即是严寒,许多人抵受不住这般酷烈气候,一二年间都相继去了,二云先生、阿中堂……太上皇素来身体康健,可今年这样子,还是多加小心为上吧。”胡长龄道,想着阮元入幕、选士之道已颇为精熟,又向他请教了一番山东可用之人,可做之事,阮元也一一解答。阮元在山东之时,曾为学生开列书目一篇,上书入学后读书内容,这时也将书目交给了胡长龄。眼看日渐黄昏,二人也辞了阮元,相继南下去了。

    几人没想到的是,他们有关乾隆身体的担忧,竟然很快成了现实。

    前数日间,京城天气渐转严寒,乾隆从来身体健壮,起初也不以为然,可不想一年以来,体力早已衰耗,这时突经寒气侵袭,又怎能再支持得住?只一二日间,便发起热来,再也无力下床。又得数日,只觉精神衰弱已甚,外面天气,却无一日好转,只觉如此下来,自己的大限怕是要到了,这日也叫了嘉庆、和珅、苏凌阿和董诰入内,想着将外廷要事,悉数交于嘉庆办理。

    “颙琰……皇上,朕的身子,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可眼下川楚战事,依然迁延不决,只怕以后前线的事,朕是管不动了。不如这样,日后朝廷政务,就悉数交由你来处理,上谕诏旨,你那边拟定了主意,直接下发就是,就不用再听朕的意思了。你等也说说,朕眼下此举,可还满意?”乾隆嘱托了嘉庆之后,也向和珅、苏凌阿等人询问,等着他们一个肯定的答复。

    “太上皇。”和珅果然第一个站出发言,眼看大权即将移交嘉庆之手,可如果嘉庆亲政,只怕第一件事就是拿自己开刀,如此情形,自己还如何能够安坐?续道:“太上皇上得天命,洪福齐天,福寿之盛,古今罕有,想来此番不过是偶染小恙,绝不碍事的。到了后年,太上皇九旬万寿,气象定当远超八旬万寿之时,到了那时,太上皇自可重见海内升平,还望太上皇无需忧心外廷之事,安心静养。只是……只是太上皇英明睿智,仁德遍于海内,天下万民,向来景仰,是以这天下大事,万不可缺了太上皇的教诲啊。”

    “和珅,你忠心为国,朕是知道的,可朕年纪也大了,这一年来,精力渐衰,总是不比以前了,朕总不能照顾皇上一辈子吧?再说了,这天下自三代已降,数千年来,又哪里有四十岁不得亲政的天子呢?”乾隆听着和珅之语,虽无责怪之意,可这番话说得出来,和珅却自也无法辩驳。又道:“颙琰,你做皇上已有三年,凡事该怎么做,心里也该有数了。朕年纪大了,凡事若是一一亲决,势必有所耽搁。眼下前线战事正紧,战事可是一刻都耽误不得,军机处但凡有所决议,直接发送前线便是,切不可因朕辅政之故,误了大清的江山社稷。”嘉庆也连声应是。

    乾隆沉思半晌,又道:“只是,颙琰也要记住,你虽做了三年皇上,可亲决要务,依然有些为难你了。你须得记住,凡事一意孤行,必遭大祸,需与精于政务的群臣商议过了,方才能够有所依循。日后军机要务,定要与大臣们详加议论才是,和珅……和珅他入值军机,已经二十三年了,人事、钱粮、军务,俱皆精通,你亲政后,凡事定要咨询于他。另外,苏凌阿能办事,董诰精于朝廷仪制,王杰、刘墉也都是兢兢业业数十年的老臣,有大事不决之时,定要多加询问才是。”

    嘉庆也再次向乾隆叩拜道:“皇阿玛这番教诲,儿臣定当铭记于心。”

    乾隆无力地挥挥手,鄂罗哩已知乾隆之意,遂带着和珅等三位大臣出外去了。乾隆眼看各人的身影消失在自己目光之内,身边只剩下嘉庆,也示意他走得近些,小声道:“他有用,不要杀他。”

    嘉庆忽然听见这样一句话,也怔住了,不知乾隆是何用意。

    “朕知道,你授业之师是朱珪,从来与和珅心中便有过节。若是朕真的走了,你定不会放过他,是吗?”乾隆也不再掩饰,索性直接问道。

    “皇阿玛,这、这……儿臣并无……”嘉庆听着,一时有些犹豫不决,也只得先行掩饰。

    “朕若是去了,你自把朱珪召回来就是了。”对于朱珪,乾隆似乎并无偏见。“可是颙琰,朕素来知道你爱读书,经史之上,都各有所长,皇帝也做了三年了,这很好,可是……可有些事你或许也只有亲政了,才能明白。这圣人之言,先儒之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