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33

    杂记33 (第1/2页)

    东汉帝国的太学,从来都是官员子弟成长的温床。

    平民子弟,要三五十岁才有机会,去太学游历一番,而官家子弟,十几岁,二十岁,就可以在太学学习。

    太学主要面对的是***子弟,皇亲国戚子弟,勋贵子弟,更别说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了。

    早期,东汉初年,太学还是当之无愧的最高学府。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随着汉王朝的衰微,和地方士族的势力庞大,太学生的素质,也是每况愈下。

    到了汉末,尤其是党锢之祸数年来,士族子弟,很多都不会进入太学,他们并不稀罕太学,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有,比太学更加优秀,和精英化的,家族教育。

    对他们来说,太学的师资,还不如他们的族学,所以自然不会去太学,比如说袁家,就有自己的私学。

    学成之后加冠成亲,二十岁前到月旦评,求个评价,扬个名,然后大家,互相串联一下,举个孝廉。

    就可以去雒阳做官,开启仕途之路了。

    当然,不是说没有士族子弟,会进入太学学习,而是很少,因为世家和灵帝之间,产生了巨大隔阂。

    至于那些个***勋贵子弟,他们根本不想着努力学习,大多数人只是去点卯,签个到表示自己来过。

    然后——『饱食而退』。

    这四个字是史书上记载下来的,嘲讽那些汉末魏初的太学生的,真的是相当的生动形象。

    日上三竿爬起来,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到太学学堂点个卯,然后等着吃免费提供的午饭,吃完午饭就走了。

    然后,就去撒欢了,袁熙也做过,不过相对克制。

    祖先拼死拼活挣来的功绩,给他们提供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却只培养出了,一群酒囊饭袋,可悲可叹。

    白瞎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