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度量衡

    第五百一十章 度量衡 (第2/3页)

拇指与中指一叉的距离,这是一尺?

    两臂伸长的长度,这是八尺?

    好像差不多,可问题是,每个饶手指长度、臂长完全不一样啊!

    李治又摇头晃脑地道:“孔丛子中有记: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一手之盛谓之谥,两手谓之掬。”

    李治看出了赵权的疑惑,便引经据点地跟他解释,到底什么是跬、步、仞、寻、常、谥、掬。但是赵权却更加迷糊了。

    “李先生,古人与今人都是这么确定长度的?”赵权忍不住问道。

    李治摇了摇头,:“汉书律令志中有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一黍之广,度之九十九分,黄钟之长,一分为一分,十分为寸。

    黄钟长九寸,可以横排黑黍百粒。如果是能装一千二百粒黑黍的容器,那就是黄钟之龠,二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一千二百料黑黍重十二铢,即半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黄钟,是上古的一种乐器,这个赵权知道。却不知道,中国古代竟然用乐器来确定长度与容积的兑换比。

    “那标准到底是什么?黄钟,还是黑黍?”赵权依然没弄明白。

    “秬黍,即黑黍,即便如今有,此黑黍也非黄帝时之黑黍。古黄钟律也只能根据古书中的记载考订,其律管所发之音,高低如何是无法确切的推断和证实的。

    因此,制乐诸家,莫不各树其,纠缠不清。

    黄钟之声有变迁,使历代黄钟之长并不相等,而黍体本身大与排列疏密,更是无法一致与统一。

    这就使每一个朝代,根据各自礼器,所定的尺寸都不一样。

    如西晋荀勖之尺、后周王朴之尺,开皇初调律尺、唐尺,即便有宋一朝,蔡元定之尺与李照太府尺也不尽相同。”

    好嘛,绕了半,了跟没一样。赵权虽然算是长了见识,却已经完全糊涂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