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刘建国

    第三章 公刘建国 (第2/3页)

    这支农耕民族为河西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文明和生产力,也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建立了一种在西方人看起来非常独特的土地制度——封建制。

    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不同,农耕民族将土地视为立国之本。因此,农耕民族经常不遗余力地开疆拓土。对于扩大的领土,君主往往不会据为己有,而是将土地赏赐给有功的贵族们,君主便通过控制贵族来间接控制土地。

    赏赐的命令一旦下达,掌管土地的官员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先要测量划定土地的边界,然后就沿着边界挖一圈浅沟;挖出来的泥土翻在两旁,并在上面植树;这块带有封闭边界的土地就被称为“封地”,受封者就在封地内修建城邑,开垦农田,为公室提供军赋和劳役。这种“封而建之”的制度就是封建制的由来。

    封地的领主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理论上讲:土地所有权归“天子”所有,大小诸侯只是土地的领主、只是代替天子管理土地罢了。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天子失势,诸侯便纷纷翻身把地主当,所以说一部《春秋史》就是地主的炼成史。

    封建制首先实行于公族内部,后来扩大到姻亲和同盟者。

    当某个游牧部族在某个极度严寒的冬季,望着大批冻饿而死的牲畜欲哭无泪的时候,却听说那些吃着和牲口一样的食物(因为草和麦子都是土地里长出来的)而受到他们鄙视的农耕民族的人们正躲在温暖的房屋里、享受着美酒佳肴和天伦之乐时,他们会是什么心情。

    于是,以掠夺为主要目的的战事便频频发生。豳人虽然以五谷杂粮为食,但是从不畏惧凶猛彪悍的、以肉为食的游牧民族。豳人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不但有敌人骑兵无法攻克的城墙,而且更善于利用敌人的缺点来制定有效战术,给敌人以大量的杀伤。久而久之,那些屡战屡败的、失去信心的、或者被其他势力排挤打击的游牧者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