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姬昌称王(二)

    第七章 姬昌称王(二) (第2/2页)

劫杀害了大国和异邦人。他们大部分已经被当场或逮捕后处死了,还没有行刑的,寡君命臣押送到朝歌任凭天王杀剐。

    “至于周大夫们,他们没有不忠的言辞;他们都是忠于寡君的,而寡君又是忠于王室的。如果有人向王室传达了不实消息,就请把那些人送到我国,让告密者与被指控的周大臣当面对质。”

    太丁当然不肯承认向周国派遣过间谍,于是说道:“周是大邦,寡人怎会相信市井传言却不相信大邦的使者?寡人听说被送到周国的戎狄很多已经被赦免、而且重新取得了族人和土地;那么,朝歌城里还有很多戎主因为大邦的原因失去了土地,他们也应当得到同样的对待。”

    使者说:“天子发布命令,臣子执行命令。下国怎么敢违抗王命?复国的戎主已经在下国祖庙中与寡君举行了歃血仪式,而且很多事项要戎主们亲自与寡君会面才能决定。所以请让其他戎主们跟臣到下国去完成那个程序。”

    太丁把戎主们召来问了一圈,戎主纷纷摇头;尽管他连哄带吓,但还是没有一个人敢到周国去接受土地。

    不久,姬昌又主动召回和释放了一些小戎主,并恢复了他们的领地和部落——这样看起来先前的政策就不是为那些被赦免的戎主制定的了。

    但是,对于那些控告过季历的其他人——就是留在商都寻求庇护、不敢进入周国的那些人,姬昌是坚决不肯饶恕他们的:一是源于仇恨,二是因为他不能使太丁获得敌人的感激。

    此时,王室正忙于平定东方诸侯的叛乱,太丁需要周国提供援助和稳定西方秩序,因此两个大国就各怀心事地达成了谅解。

    西周在季历时期扩张得实在太厉害,国家的统治能力与国土面积严重不匹配,致使很多土地能攻占而不能固守,很快又被敌人夺回走。周人认为,是时候转变治国理念了,应当把扩张的策略转为“对现行国土进行有效控制”。

    因此,周国制定了一系列温和的政策,这些政策对国家巩固势力、增强实力都是有益的,而且受到王朝和诸侯们的欢迎。

    太丁去世后帝乙继位。帝乙在位的整个期间,商周两国都是在貌合神离中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