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周末世(二)

    第二十一章 西周末世(二) (第2/2页)

这个名字一经公布,举国哗然。古人按伯(孟)、仲、叔、季排列次序,如周太王的长子叫太伯,次子仲庸,少子季历。幽王为他的小儿子起了个“伯”,便是向天下昭告:这个孩子才是他的长子,年长的宜臼已经不是他的儿子了。

    当年,周宣王将京畿之内的郑地(今陕西华县附近)封给他的弟弟王子友(郑伯友)。幽王八年,王子友被周幽王升为王朝卿士,官列司徒——这恐怕是幽王这辈子做的唯一正确的事。

    西周的的内阁有两大官属,即“太史寮”和“卿士寮”,“同僚”就是在一个“寮”中共事。

    太史寮掌管各类典籍,礼仪祭祀,天文历法等事务,僚中包括太史、太祝等官员;卿士寮掌管军政大务,包括太师、太保、太宰、司空、司马、司士、司徒等官员。司徒掌管国家土地和各种役力事务。

    卿士的权力巨大,所了解的国家内幕真相也就比普通官员更多。郑伯友得知国家的真实情况后终日坐立不安,他不禁为王朝、为郑国的前途担心不已。

    郑伯友去拜访太史伯阳,向他询问该如何挽救王朝,挽救郑国。伯阳告诉他,王朝是没得救了,要救也只能救郑国了——郑国毕竟也是王朝的一部分。要挽救郑国,只有把国家迁到中原地区去。

    郑伯友于是去见幽王,对他说:“国家库府现在十分空虚,臣愿意将先王赐予的土地和宝器献给王室。但是郑人需要土地安置,所以请天子将我的人民迁移到虢、郐之间。”幽王贪图土地和财物,果然痛快地答应了。郑伯稍后便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郑国迁到中原去了。

    郑人在东迁的路上碰到很多熟人:诸多的西周贵族也和郑伯友一样,把族人和财物转移到东方来。由于人口和财产大量流失,西周的国力更加虚弱;更可怕的是,人心已经散了,队伍不好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