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卫桓公伐郑

    第三十四章 卫桓公伐郑 (第1/2页)

    鲁隐公为了收拾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开始修补与周边国家的恶劣关系。

    鲁惠公末年,鲁、宋曾发生过战争;这两个国家虽然为互相通婚,但是亲缘关系已经不能成为国家关系的保证。鲁隐公于是派使团到宋国去,向宋国释放积极友好的外交信号。

    宋国本是商朝的亡国之余,又加之三监之乱,天下人看宋人的目光里充满了不信任和敌视。为融入周朝天下的大家庭,宋国从微子时期开始就奉行与天下诸侯为善的、温和的对外政策,宋人认为国家一旦与诸侯发生冲突,就会被扣上“殷商复辟”的帽子,亡国便会在朝夕之间。所以在上述思想的指引下,宋人相当愉快地收下了鲁人递来的橄榄枝。

    但是鲁隐公对齐国和郑国却感到特别烦恼。对齐国是因为两国的积怨“源远流长”,他实在没有把握在短时间内予以化解;对郑国则是因为隐公的心理有一个解不开的结。

    原来在鲁惠公执政时期,鲁、郑两国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战,结果以鲁国战败、公子息姑被俘告终。息姑被软禁在郑国的一个大夫家里,后来经历重重困难才得以逃脱。由于这段屈辱史,鲁隐公绝不肯率先对郑国表现出和解的姿态。

    郑庄公也深知这一点,他于是想要主动接近鲁国,以消除鲁隐公内心的障碍。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与鲁国进行接触,郑国就遭遇到了外敌入侵。

    原来,公孙滑逃到卫国后便极力游说卫桓公进攻郑国,并希望在乱中取利。卫桓公本来不愿意趟浑水,但是后来郑庄公把武姜软禁起来了,公孙滑趁机挑拨说:“这是对天下人母亲的无情蹂躏,是对周礼的肆意践踏,是对王室的严重侵犯。君侯应当效仿先君武公,讨伐不庭以光复祖业!”以纯孝著称的卫桓公听到这些话就再也坐不住了。

    大夫宁跪劝卫桓公说:“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从一个乱臣贼子的嘴里说出来是多么可笑啊!而正因为可笑才显得尤其不正当;他自诩为君子,天下却从没有君子要求他人侵略自己祖国的先例。所以他就是个小人,君侯不能听那个小人的教唆,不能与郑国开战。”

    但是卫桓公已经陷入一班奸臣的迷惑之中不能自拔,他在参加完鲁惠公的葬礼之后便匆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