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吴国崛起、缘于巫臣

    第三百六十三章 吴国崛起、缘于巫臣 (第1/3页)

    鲁成公七年(BC584)王正月,鲁国开始为将要举行的郊祭做准备。鲁成公亲自到养牛场去,为郊祭挑选牺牲。牺牲被选中后,就被牵到一处温暖干燥之地单独喂养。

    过了几天,养牛的小吏发现牛角被鼷鼠啃出了几个豁口。牺牲身体出现瑕疵就不能用于献祭了。鲁人经占卜后又选了一头牛,但是牛角又被淘气的鼷鼠磕坏了,所以这一年的郊祭就没有用牛献祭。

    本年是春秋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对吴国人的详细记载首次出现在春秋史册中。

    吴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或周成王)进行大分封之时。

    当年,周太王(公亶父)打算立第三个儿子季历为继承人,又不想使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对季历构成威胁,于是命太伯和虞仲带着军队和一支移民到今山西陆平建立了古虞国。

    太伯成为虞国的开国君主,但是他没有后代,他便立兄弟虞仲为继承人。

    周朝建立后,周天子从虞仲的后人中选出一人,将他封到姑苏,为子爵,国号句吴。当时华夏地区和南方遍布着夏商时期建立的方国,越国是其中一个强国,而吴国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越国北上的必经之路上,因此周人封建吴国的用意十分耐人寻味。

    当时的姑苏处于东南的荒蛮之地,五百里内没有国家,只有大小不一的部落。句吴东临大海,西望群舒,南有钱塘江做为天堑,北面是徐、郯等国。吴国气候湿热,水系纵横、物产丰富;人民断发文身、勇猛彪悍、生活安逸。

    周王室就像一个风流浪荡、四处留情的公子哥,在姑苏种下一颗种子后就把它遗忘了。数百年来由于道路不通、地缘政治和战略方向的问题,吴国和王室基本上断绝了来往,成为王室天威和恩泽无法所及的失落之国。

    吴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开化,当初华夏人把楚人当成“蛮夷”,楚国人却把吴人当成“蛮夷”,华夏人则视吴国为蛮夷中的蛮夷。但是吴国公室不是不遵周礼,而是因为无法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不知周礼为何物。

    由于周边没有强敌,所以吴国没有强大的军队和统一的装备;吴国人不养马,所以没有战车而只有步兵。但是吴国的造船技术相当发达,水军在附近那片儿所向披靡。由于气候炎热,士兵们也不穿戴甲胄,通常赤着上身作战。

    就是这样一个无拘无束的国家,一直享受了四百多年的大和平,这四百年间也没有留下什么历史痕迹。直到鲁宣公八年(BC601),吴国的名字才首次出现在《左传》中:就在那一年,吴、楚、越三国君主在巢湖附近举行会面并订立了盟约。

    鲁成公六年,吴子寿梦即位,成为吴国历史上序位不详的第多少代国君。于是在春秋中前期(如果将春秋二百七十年分为前、中、后三期,那么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