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华元弭兵,郤至使楚(二)

    第三百七十三章 华元弭兵,郤至使楚(二) (第1/3页)

    果不其然,秦桓公刚刚回国便有大夫叫嚣废除盟约。大夫们说:“晋国人不是变得爱好和平了,而是变得衰弱了——否则他们绝不会要求和平。

    “晋国历年来侵占我国大片土地和数座城市,晋人不但不予归还,而且根据条盟书约定(秦晋永不再战),我们竟然不能用武力收复那些土地了!晋人奸诈可见一斑!这哪里是和平,简直就是迫使秦人跪着讨生活!”秦桓公频频点头,然后便撕毁了盟约。

    在晋楚方面、随着时间的推延、两国君主希望见面的热情也就没有开始时那么高涨了。后来双方认为,签署一个平平常常的和平条约犯不上劳驾君主亲自出马,还是给两国留些缓冲和遐想,把君主见面的机会留到更重要的时刻吧!

    结果会盟级别由君主级降为卿士级。华元强烈要求会盟在宋国举行,双方都没什么意见。鲁成公十二年(BC579)五月,晋士燮与楚王子罴在宋国西门之外举行了历史性会面,两国决定结束敌对状态,正式结为友好邦国。

    两国签订的盟书中载明:“至此开始晋、楚不再交兵;两国同甘共苦,同恤灾危,备救凶患。有国害楚,晋国伐之,反之亦然。两国通商,开辟关口、道路,同讨不协。背叛盟约者,神明降罪,兵败军溃,不得享国。”

    “华元弭兵”是春秋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华夏文明与荆楚文明互相认同、互相妥协的结果。多数的华夏诸侯对楚国没有深仇大恨,即便是曾经极端仇视楚国的宋国,现在也能与其和睦相处。

    两国结盟还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双方都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晋国的盟主地位在下降,楚国的吴患却在上升。两国必须腾出手来解决现实麻烦,所以注意力便从争霸中原转移到更重要的地方去了。

    两国交兵六十年,积怨历经一个甲子,当然不是通过一场盟会就能泯灭恩仇的。华元弭兵只是延迟了两国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却无法消除这种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