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三桓之乱(七)

    第六百零七章 三桓之乱(七) (第2/3页)

见不合。

    后来齐景公想要任命孔子为大夫,并向孔子透露了自己的打算。但是他在征求晏婴的意见时晏婴却说:“不可!孔丘的话,大而无边。他喜欢夸夸其谈,却没有从政经验,有着完美的理想,却毫不切合实际。

    “先君太公在制定国策时采用了与鲁国完全不同的的制度,总体来讲就是‘因其俗,简其礼’。国家制度开明,并且最大限度减少对国人行为的束缚。鲁国则不然,是天下最因循守旧的国家,每走一步都要想想是否符合周礼。而就算这样,孔丘仍然认为鲁人非礼(鲁侯失权,三桓当政),而要推行更保守的政令。孔丘在鲁国都没有立锥之地,何况是在齐国?

    “如果命他为大夫,就相当于抛弃太公的开国之政,扭转齐国五百年来的基本国策,势必造成全国大乱。孔丘四处鼓吹厚葬之风,但是廉为政之本;官员贪腐则国家倾危,不忠;廉洁又无力厚葬先人,不孝。君侯让官员们如何适从?而且国人已经非常疲敝,单就厚葬这一项政策实施开来,国人恐怕要倾家荡产,甚至卖身为奴才能葬得起先人了。”

    齐景公想想也对,好东西还是留给活人享受的好,于是打消了念头。

    孔子还没有得知两人对话的内容,仍然踌躇满志地准备在齐国一展身手。某日他对晏子说:“我从鲁国进入齐国边境时遇到一位老妇人在路边祭祀亡者。她告诉我当地虎患甚重,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死于虎口。我问她为什么不搬到没有老虎出没的地方;她回答说:‘此地无苛政。’由此可见齐国的苛政猛于虎,夫子作为齐国的相邦,恐怕要对此负责。”

    晏子竟无言以对。恰好当晚夜空中出现了明亮的彗星,梁丘据提议举行一场禳除仪式来消除彗星带来的晦气。晏子趁机劝谏齐景公道:“君侯被欺骗了,举行禳除礼毫无意义。天道不改,不更其命,禳除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