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郢都沦陷(一)

    第六百二十六章 郢都沦陷(一) (第1/3页)

    吴、楚立国的时间差不多,维度几乎相同,同饮一江水,爵位都是子爵,王位也都是自封的,长期以来被中原人称为“荆蛮”和“句蛮”(但当时的“蛮”的本意是,操着南方语系的人说话发音缠绕不清的意思,还不具有贬义)。

    吴、楚两国至少在楚庄王以前就有过接触,当时吴、越与楚都具有同盟关系,但是吴国在楚人眼里不过是与群舒和淮夷等同的“小诸侯”。楚穆王在位时曾把楚国的势力范围扩大到群舒一带,吴国人由此感到了一丝来自西方大国的压力。

    经过楚庄王、楚共王两代楚人的努力,楚国成功地将群舒的广大土地划为己有,将土地面积扩大到长江西岸。

    在春秋的前中期,楚国的护甲和爪牙都在北面(方城山、申、息、汉水),直接面向中原诸侯;东方几乎无险可守,是楚国的软腹。

    夺取群舒的土地后,楚国的东部就形成了宽阔的战略纵深(同时也把触角伸到吴国边境)。这对楚国来讲是值得宽慰和庆祝的大好事,对吴国人来讲不啻于巨大的威胁和灾难。吴国君臣人心惶惶,却不知如何应对。

    就在关键时刻,上天送来一位楚国裔的大救星——申公巫臣,他帮助吴国人制定国家军事战略、发展军事工业、对士大夫进行军事教育。由此,吴国才开始发展壮大,开始挑战楚国霸权,开始走上武力扩张之路。在此后与楚国的数次交锋中,吴国竟然不落下风。

    楚国在楚灵王执政时期达到极盛状态,楚平王篡位后,楚国开始进行全面战略收缩:楚国人开始不停加固边邑,而且尽量避免主动挑起争端。

    楚国的战略改变给了吴国人以宝贵的、持续扩张的机会。吴人消除了很多眼见的威胁和不稳定因素,收拾了周边的一些小国、附庸和越国人,又得到了伍员、伯嚭、孙武等一批名士。如今阖闾准备与楚国大干一场,彻底消除来自西方的威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