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郢都沦陷(四)

    第六百二十九章 郢都沦陷(四) (第2/3页)

中还有些地位,于是向列国派出使者,请各国君主参加第二年春在召陵召开的诸侯大会。

    鲁定公四年(BC506)三月,刘文公、晋定公、鲁定公、宋景公、卫灵公、蔡昭侯、郑献公、陈惠公、许男斯(许国于两年后被郑国所灭,君主无谥)、曹隐公及莒、邾、小邾、滕、薛、顿、胡、杞、薛君主、齐上卿国夏等二十国君主及代表在召陵会面,盟会的议题是如何伐楚。沈子也接到了参会通知,但是沈国与楚国接壤,沈子又十分畏惧楚国,因此不敢出席盟会。

    这个地点是刘文公精心挑选的:一百五十年前,齐桓公在此地召开诸侯大会,那次盟会迫使楚君在中断一百多年后再次朝见周天子。

    本次参会国家是入春秋以来数量最多的,各国首领又带来大批军队。刘文公登高一望,见视线内尽是连绵不绝的各**营,营内插满了各式各样的军旗,战车和忙碌的士兵穿行期间。

    看到眼前如此的盛大场面,刘文公心里充满了希望。但是盟会进行的却不顺利:先是卫国人得知君主签约的顺序后表示不满,坚持要求把卫侯的名字写到蔡侯的前面;其次是小国君主对议题根本就不表态;后来郑国人又与晋国人起了争执;再后是齐国代表国夏在歃血前一刻才姗姗到来;但最重要的则是晋国反对伐楚。

    其实当蔡昭侯拒绝中行寅索贿之时,晋国人的态度就已经确定下来了。而且从城濮之战以后,华夏地区历来只有晋人召集的盟会,没有他国召集的先例。因此晋人能来只是为了走个过场,绝不会帮东周人往脸上贴金。

    晋国人搬出“宋之盟”的盟书当由头、拒绝出师伐楚。但是为了安慰刘文公那不平衡的心,士鞅承诺将帮助东周打击国内叛军。会后各国签订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盟约,盟会便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郑子大叔在回国的路上突发重病去世,赵鞅闻讯大放悲声;他以老朋友和学生的身份到郑国吊唁那位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