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孔子离卫(一)

    第六百九十三章 孔子离卫(一) (第1/3页)

    孔子离开鲁国后,在卫国渡过了三年的悠闲时光。卫灵公非常尊重他,大夫们也不敢对他无礼,恶棍也不敢招惹他。

    孔子又在卫国交了一位旷世君子——蘧瑗(字伯玉)。蘧伯玉生于鲁成公五年(BC585),至孔子入卫时已年届九旬;他辅佐过卫献公、卫殇公、卫襄公和卫灵公四世,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国老”。蘧伯玉身上发生的最为著名的事件就是他的两次避祸出走。

    第一次是在鲁襄公十四年(BC559)。卫国上卿孙林父率军从戚邑出发,准备驱逐卫献公。孙林父在帝丘郊外突遇蘧伯玉,他直白地告诉蘧伯玉自己的行动计划;蘧伯玉二话没说,直接从最近的关口逃出卫国。卫献公流亡后,蘧伯玉没有追随他而去,而是大摇大摆地回到帝丘,继续辅佐卫殇公。

    第二次是在鲁襄公二十六年(BC547)。宁喜决定帮助卫献公复辟,他把计划告诉了蘧伯玉。蘧伯玉说:“我不敢听到君侯流亡的消息,当然也不敢听到君侯复辟的消息。”说罢又迅速逃离了卫国。卫献公复辟成功后,他再次冠冕堂皇地回来了。

    这两起事件给蘧伯玉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忠诚的人嘲笑他没有立场;勇敢的人嘲笑他没有胆量。

    但是蘧伯玉反击道:“我没有帮助孙氏驱逐君侯,又没有帮助宁氏杀害殇公,怎么说没有立场?况且作乱而死算是勇敢吗?如果算,你们这些活人也是没有资格指责我的(有资格的人都死了)。”

    这位蘧老先生是位品行高尚,有大爱之心的谦谦君子。他体恤民生,反对扰民,是华夏历史上是倡导“无为之治”的第一人。蘧伯玉有位生死之交名叫“史䲡(字子鱼)”,史䲡家族世代担任卫国史官。在那个君主堕落、权臣暴横的动乱年代,史官无疑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当权者打着民生社稷的幌子干出很多卑鄙无耻之事,那群婊子不愿使自己的丑行记入史书流于后事,于是就在史官身上做工作,“请”他们为自己立牌坊。

    一名合格的史官记事必须完全忠于事实,而不能为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