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第454章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第1/3页)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礮”[注释]。战国后期秦军首攻韩国郑城使用石炮远射城楼,打得砖碎石滚,接着又使用松木为弹的火炮,火焰冲天。至十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在宋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后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滑膛火炮最晚在元代出现。元代时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明朝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制造的火炮就达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五百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丸到达目标后爆炸。
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十四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十六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并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
从火炮出现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榴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意大利人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古代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因为龙飞得到来,和他对火药的研究。帝国的军械部在龙飞的指导下,早出了带有膛线、反作用装置的后装滑膛炮。与别的兵器一样,炮弹采用统一的铜制圆柱体结构,内装火药,前面是圆锥状的弹头,内置引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