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学院

    第五百二十二章:学院 (第2/3页)

 从国学堂毕业之人,皆被称为举人。

    原本许安定的是六岁到十二岁可以进入蒙学院修习,但是考虑现在的年龄是按照虚岁算,出生当年是记为一岁。

    所以许安将蒙学堂的年龄要求提了一些,提到了在七岁到十三岁的孩童,可以进入蒙学院中修习。

    也就是说,如果按部就班,从七岁开始修习,进入蒙学院,那么最早在十七岁,便能于国学院毕业。

    不过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真的是天资过人,不然绝对不可能这么顺利。

    从蒙学到郡学再到国学,三所学院跨度颇大,要想通过考试毕业,并非是一件易事。

    第一要知道的是考试合格和能否升学自然是两个概念。

    蒙学的考试考试合格还是比较容易,但是郡学的考试就难上一筹,而国学的考试,则更为困难。

    蒙试,郡试、国试三次考试,升学的名额都有限度的,全部是择优录取,这三次考试无疑将会淘汰大量的学生。

    以第一期的两万名学生举例,蒙学入郡学,十里取一,入郡学者人大概的数量会控制在两千之数。

    而这两千名郡学生,再十取其一,取二百人,进入国学院之中修习。

    蒙学学生,三年期满未通过毕业者,会有两个选择。

    一是留下继续就学,直到通过考试,成功毕业为止,当然这个时候,太平道便不再为其提供饭食,支助其学业。

    学生的学费,还有一应的吃穿用度都将由学生自己负责。

    二便是领取结业证从蒙学堂毕业,这类学子被称为学员,没有成为吏员的资格。

    设立蒙学堂的目的,第一是为郡学、国学输送人才,还有便是进行启蒙教育。

    不过这一部分人,他们能认识一部分的字词,学过术算,人需要尽其才。

    许安的计划是不仅仅在军队之中推行识字班,还要在乡间推行识字班。

    如今在并州的农户农闲时分并没有像之前那么忙碌,农忙之时,虽然忙碌,但是黄昏之时也会返回家中。

    因此,许安想的便是这些学员日后返乡,可以教导其他的人识字,术算等知识。

    还有便是太平道发布政令和条律,这些学员可以正确的解释意思,而不至于再被乡间的豪强掌握话语权,掌握解释权,不至于被人诓骗。

    现在黄巾军治下的世家和豪强虽然已经是被鹰狼卫清除了大半,但是地方宗族的势力实际上依旧颇为根深蒂固。

    这是上千年以来文化影响,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事情。

    旧的世家豪强灭亡了,但是新的世家豪强很快也会从崛起。

    而且许安也没有想要将其改变的想法,宗族其实并非是什么洪荒猛兽,世家豪强形成的原因并非是宗族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制度的原因。

    郡学和国学和蒙学的学制也是一样,未能通过考试者,郡学称为茂才,国学称为监生。

    皆是领取结业证,名单收录于府衙之中。

    茂才成年后有资格去各乡亭为吏,监生成年后则有资格进入其他郡县为吏。

    茂才的待遇大致等同于童生,而监生也是大致等同于秀才,但是因为其学习的时间要更长,所以实际上待遇还是要高一些,可以填补更重要一些的位置。

    郡学和国学两所学院也允许学生继续自费学习,准备考试。

    学生学习在学院学习,也可以在校外修习,并不规定地点,只要能够通过考试即可。

    蒙学考试,一共要考三科,语,数,道。

    语就是语文,顾名思义,考校的是基础的语言文字。

    《三字经》《千字文》这两本书,就是语文的启蒙书籍,当然蒙学院启蒙的教材远远不止这两本书,还有其他的教材。

    数则是数学,术算一科,则是简单的术算,加减乘除,数学的教材一部分是缴获自世家的书籍,另一部分则是由许安编辑出来的。

    虽然许安并不是老师,但基础的数学知识他并没有忘记,编写一本简单的教材还是绰绰有余。

    而且也并不是没有人帮助许安编写,阎忠和杨绩等人也从旁协助,帮助许安整理。

    古代中国的数学相较于当时的其他国家,虽然算的上先进,但是许安学习后世的数学,也对其有很大的帮助。

    许安也没有墨守成规,他将后世的阿拉伯数字也编入了教材之中。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确实使得计数和数的运算都变得简便了许多,有助于数学的进步。

    不过现在它们并不叫阿拉伯数字了,毕竟这个时候,阿拉伯人都还没有征服了旁遮普地区。

    这些后世的阿拉伯数字,就简单的被称为数字,许安将这些数字的来历定为了黄天特有的用作术算的字符,因此也没有任何反对,很快都接收这一简便的数字。

    道科则是有些类似于后世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教授经过了许安修改了之后的太平道思想,还有一些品德相关的教育。

    蒙学、郡学、国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